论《孙子兵法》的作用和意义----驳国防大学教授讲读《孙子兵法》的谬误


 

 

 

 

姚文俊

 

 

 

 

 

内容提要:该文揭示和驳斥了国防大学教授讲读《孙子兵法》的“无作用”论的矛盾和错误,及其哲学“知行观”、“层次观”的平庸和敷浅。以历史事实有力的证明了《孙子兵法》的巨大作用,并揭示了老子思想及其所缔造的武术、武学文化乃是《孙子兵法》之源。阐明了只有“尊老抑孔”,并视老子思想和武学文化为中国国学的根基和脊梁,中国才能保种、保族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否则,将继续落败下去。

主题词:国防大学 教授 《孙子兵法》 谬误

 

 

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我读经典”节目中偶然听到了中国国防大学的一位姓马的教授讲读《孙子兵法》的体会【1】。笔者听完之后,感觉其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出现了前后矛盾,和观点与论证完全不符的逻辑错误,感觉其整个讲法平庸、敷浅,着实不敢令人恭维。故在这里,笔者有话评说。

教授在讲到“《孙子兵法》的作用”的时候,出现了前后矛盾,和观点与论证完全不符的逻辑错误。

表现如下:

一方面,教授讲到,《孙子兵法》诸如“不战而胜”、“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制人与制于人”等等思想,受到了现代西方军事大家的一致推崇和赞扬,同时,他也讲到,现代西方军事大家写成的诸如什么“效益目的”的当代“军事巨箸”等等,其观点,教授也认为是“中国古已有之”,并且出自《孙子兵法》中的诸如“多算胜,少算不胜”思想,等等。显然,言下之意,《孙子兵法》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巨大的影响和作用;

另一方面,教授又讲到,中国虽然有《孙子兵法》,却没有打败诸如“五胡”、“蒙古”、“满清”等等这些“外族”。故教授认为,《孙子兵法》是没有“作用”的。在这里,教授虽然对作用二字加了引号,但是,他却对“作用”二字未作正面分析和肯定。

可见,在教授看来,《孙子兵法》对世界军事有作用,而对中国军事却没有作用。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毕竟是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就必然会受到《孙子兵法》的作用和影响而体现出它应有的作用。故以此观点来看,教授对《孙子兵法》作用的认识,出现了顾此失彼、前言不达后语,和互相矛盾的错误。

进一步看,教授以中国汉民族历次战争落败为证,证明《孙子兵法》没有作用,显然,这又存在着观点与论证完全不符的逻辑错误。

因为,从反面来看,简单说,历史上的外族入侵中原,都往往是在中国暴政猖獗,吏治腐败,民不聊生,“盗贼”疯起,出现了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政治危机的时候,这才使得“中原易主”。而这时的中国,就已经完全丧失了《孙子兵法》所说的“道”,即“民与上同意也”的基础。这实质上也就是丧失了如老子《道德经》所说的“德”,即“无为而治的德治政治”。自然,这时的中国就是“散沙一盘”,以此,何以拒敌?比照老子“道、德一统”,即“德高道高”、“德低道低”的思想来看,这时的中国,则叫做“无德”、“无道”,其落败,就成了必然。这就从反面证明了《孙子兵法》的巨大作用。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汉民族历次战争的落败,无疑的,就是没有遵循《孙子兵法》思想的结果。

从另一角度来看,诸如“五胡”、“蒙古”、“满清”等等这些“外族”,当其选择中国出现严重内忧的这种时机进攻,难道说,这不正是《孙子兵法》“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思想的再现?故外族之所以能够入主中原,仍主要得益于《孙子兵法》。

事实上,在中国汉民族对外战争中,也并非完全落败。如西汉初期,打败匈奴入侵,就是明证。其胜利的原因,就在于施行了黄老之术的“无为而治”而出现了“民与上同意也”的局面,实现了“德高道高”的结果。这难道不是《孙子兵法》起了作用吗?

上述这几个方面,难道不都是《孙子兵法》的“作用”吗?

故以中国汉民族历次战争落败来证明《孙子兵法》没有作用,这种证明方法以偏概全,而且完全是没有道理的。

教授逻辑混乱如此,难道这就是堂堂国防大学教授的水平?果真如此,中国军事令人堪忧!

透析教授之所以有如此认识,笔者以为,正是数千年来的中国“儒教”思想根深蒂固使然。

在中国西汉中期,汉武帝独尊“儒术”,就把《孙子兵法》排斥在了正统思想之外,而使“儒教”思想统治了中国两千余年。这种思想影响,令今人难以幸免。正是如此,教授今天才反复的说:《孙子兵法》是“写给军人看的”。言下之意,《孙子兵法》上不了正统思想的“台面”。这就是教授“儒教”思想根深蒂固的一大明证。并且,在教授解释《孙子兵法》中的“兵者,诡道也”的时候,连说了“骗,骗,骗”三个字,似乎有孙子用兵有悖儒家精神而不“厚道”之嫌,以至轻视之情溢于言表。这又是教授“儒教”思想根深蒂固的一大明证。

确实,汉武帝打败了匈奴。但这不是“儒教”的功劳,而主要是汉初以来集蓄下了强大的物质基础的结果。其间,汉武帝也曾失败过,并下了“罪己诏”。而这,才又出现了“民与上同意也”的局面。这才是汉武帝彻底打败匈奴的直接原因。这难道不是《孙子兵法》“作用”的结果吗?

历史上,“儒教”排斥《孙子兵法》,不懂、不用《孙子兵法》,然而,今天却来责怪《孙子兵法》没有“作用”,这是哪门子道理?同时,以“儒教”思想出发去认识《孙子兵法》,又何来丁点正确?故对《孙子兵法》不懂、不用,这就是中国汉民族历次战争落败之轨迹。

与此同时,教授从《孙子兵法》中看到了什么?他看到了“农耕文化”。言下之意,似乎这种“文化”不敌草原的“骑射”文化,故是中国落败的内蕴。但是,事实上,“农耕文化”优于“草原文化”。且不说别的,《孙子兵法》就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如此,怎会令教授那么不自信呢?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认识《孙子兵法》呢?

笔者箸文《道德经本质上是一部“兵书”》,认为《孙子兵法》思想源于老子及其《道德经》;又箸文《老子及其“道德经”开创了中国武学文化之先河》,在此文之中,笔者揭示出了老子武学的“三种境界”。这就是:“微明”、“袭明”、“明”。

其中,“微明”境界就是“诈术”。这也就是《孙子兵法》“兵者,诡道也”的思想。

不信么?比较一下就可以清楚的看出。

老子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2】3-36。而孙子则说:“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可见,无疑的,老子的“诈术”就是孙子的“诡道”。

但是,在老子那里,“微明”仅仅是武术、武学的“下乘”境界。

老子的“中乘”境界怎样?

老子说:“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3】2-27。即为纯熟运用打法的技能和技巧。 

那么,老子武术、武学的“上乘”境界,即“明”是什么呢?

对此,老子说:“见小曰明,守弱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4】103。此句中的“小”、“弱”,就是喻指的“柔弱胜刚强”。而这,又正如老子说:“含德之厚,比之赤子。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5】。同时,他又说:“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6】。故在老子看来,“见小曰明,守弱曰强”方才是武术、武学的“上乘”境界。

在老子看来,只要懂得“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就能够做到“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就能做到“治大国若烹小鲜”。

而老子这种“明”的境界,就是《孙子兵法》所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即“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孙子兵法》所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根本条件,就是要做到“民与上同意也”。而在老子看来,这“民与上同意”的出现,就必须实行“无为而治的德治政治”。对此,笔者著文《论老子“和谐”社会思想》载于2008年第2期《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杂志。这里仅简要指出,“无为而治的德治政治”的核心是什么呢?这就是:一是统治者不能把政权、权利用于私有、谋取私利,不能与民争利,更不能压迫百姓;二是统治者要做到“以百姓心为心”,做到热爱和爱护百姓,并顺应百姓的意志;三是统治者要做到“有德司契”,通过契约管理,实现社会的平等和公平,并做到以契彰德。故做到了这些,就会出现百姓的意志与统治者的意志一致的局面,就会出现“民心无敌”而战无不胜,甚至不战而胜。

了解如此,笔者想,有了老子武术、武学以及《孙子兵法》的“上乘”境界思想之后,大概我们的教授就不会因了一个“诡”字而自感惭愧了吧?好一个道貌岸然的儒家君子!

因此,《孙子兵法》绝非单单是“写给军人看的”,而是安邦治国之“大道”,理当奉为中国“正统”思想。

历史的看,老子的武术、武学文化,以及后来的“兵法”、“智谋”,不知不觉的统治了春秋战国到西汉中期的几百年历史。正是在这段历史中,才上演了一幕威武雄壮的中国历史战争的大戏,才避免了诸如匈奴入主中原的悲剧,才展现出了空前绝后、世所无双的“战争文明”和“历史文明”。

然而,从汉武帝之后到于今,社会“尊孔抑老”,陷入了“孔孟之道”的罗网而不能自拔。故在这段历史中,人们看不到“武、戈不息”的社会本质,不懂老子及其《道德经》思想为何物,不知老子缔造的“武术”、“武学”为何物,故不知防微杜渐、不会未雨绸缪,方才有了中国汉民族历次对外战争中的落败。

此外,教授谈到了《孙子兵法》没有“作用”的另一个原因,这就是《孙子兵法》是“军事哲学”。在他看来,既然是“哲学”,那么就是“抽象”的东西;既然是抽象的东西,那么就不可能对战争起到“直接”的作用。故在他看来,只有将《孙子兵法》与“战例”结合,才有作用。

这种说法貌似有理,其实不然。

简单说,因为,事实上《孙子兵法》就直接为孙子所撰。司马迁评价孙子说:“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故这里要问:在孙子用兵的时候依靠过“战例”没有?这个时期有没有孙子要依靠的“战例”?可见,教授的“《孙子兵法》要与战例结合才有作用”的认识失之偏颇。而且,就老子“武术”、“武学”中的,诸如“见机则打,避实就虚”、“动中求打”、“以静制动、以动逼静”、“打在机前、打在机后”等等打法法则来看,它本身就是打法的方法、技巧。这又何须要“战例”指导?相反,如果一味的不加分析的要将《孙子兵法》与战例结合,并形成某种固定的模式的话,那么,这就真正成了纸上谈兵。

应该看到,教授所谈到的《孙子兵法》的“哲学”思想,也是十分平庸、敷浅的。

在教授眼中的孙子哲学是什么呢?就是他所谓的诸如“知已知彼”的“知行观”、“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层次观”等等。然而,这些哲学观并未涉及到《孙子兵法》打法上的本质和法则。难道说,这不是哲学上的“小儿科”吗?

笔者认为,《孙子兵法》完全接收和继承了老子武术、武学的哲学思想。

那么,老子武术、武学的哲学思想是什么?概括的说,归结到一点,就是“柔弱胜刚强”,及其为此而具备的“阴阳、变化”的条件。其反映为哲学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统一。

具体说,首先值得人们关注的是,《孙子兵法》究竟懂不懂老子揭示的“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呢?

答案是肯定的。《孙子兵法》说:“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可见,《孙子兵法》完全懂得“柔弱”与“刚强”可以互相转化的道理,和在一定条件下“柔弱”能够战胜“刚强”的道理。

事实上,《孙子兵法》完全继承了老子武术、武学的“哲学”。其集中表现在《孙子兵法》的“道、天、地、将、法”之“道”中。因为,《孙子兵法》完全继承了老子的“阴阳”及其“变化”观;《孙子兵法》完全继承了老子的“无极太极”观;《孙子兵法》完全继承了老子的“有无”观;《孙子兵法》完全继承了老子的“动静”观;《孙子兵法》完全继承了老子的“虚实”观,等等。由此,《孙子兵法》像老子武术、武学的哲学一样,形成了以“柔弱胜刚强”为理论核心的、并涉及“天道”“自然”的成体系的哲学思想。而这种“哲学”,就是令国人自豪的中国“东方哲学”。至于“天”、“地”、“将”、“法”则是孙子基于“集团作战”的实际而对老子武术、武学的发展。

然而,教授对老子、孙子的哲学一无所知。令人悲叹!不独于此,就连当今的中国学术界至今也不懂老子、孙子的哲学,更不懂老子缔造的武术、武学文化。这正是中华民族的大悲哀。

所以,今天在读经典、讲国学的时候,必须要“尊老抑孔”,深入挖掘和研究博大精深的老子思想。要将《孙子兵法》思想与老子及其《道德经》思想,及其武术、武学文化联系起来,并视老子思想和武术、武学文化为中国国学的根基和脊梁,这样才能根本杜绝那种一只半解、随意乱解《孙子兵法》的错误,才能讲出中国国学的精髓、精华,从而增强国人的自信心和自信力。只有这样,中国才能保种、保族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否则,将继续落败下去。

 

引文注釋:

1】豆瓣网 百家讲坛 国防大学马骏 《孙子兵法》https://www.douban.com/note/199461904/

2】3-36 李耳 《道德經》 视频  百度搜索 

3】2-27 同上

4】34-52 同上

5】5-55 同上

6】6-65 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