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武汉:悲痛不忘过往,是希冀未来更好前行


文/周涧
 
       4月4日,2020年清明日,上午10时,举国致哀。
 
       哀悼在抗击“新冠”疫情中牺牲的烈士和在疫情中逝世的同胞。
 
       这一页泪浸的大疫悲情事件,在国人的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创伤。
 
       悲痛不忘过往,是希冀未来更好前行。
 
       所有的当下发生的事件都会成为历史,但历史的真相应该是立体感和全方位的,这就需要活在当下并亲历事件的人,从不同的视角去真实地点点记录。
 
       陈坤和周迅合作旁白的反映武汉抗疫市民生活宣传片《阳台里的武汉》中,有这样一段话:“900万个故事里,不会只有一种感受。”
 
 
       作为中国阻击新冠疫魔的主战场,在武汉封城抗疫期间,有一位65岁的战地作家,就是从许多专业媒体人未能关注到的特定视角,去真实地记录着“宅居隔离”的武汉普通市民的生活状态与心态。
 
       这位作家,曾担任过两届湖北省作协主席。年轻时在市运输公司当过装卸工的她,有切身的平民情结,她的小说集《春天来到昙华林》,着重描写底层人物的生存景状,爱与生死。长篇小说《万箭穿心》也讲述的是武汉汉口一个平凡女人的半生。
 
 
       自然,作为“平民情怀”的作家,她在特殊时期的记录文字中的发声,也都清晰可见对平民生态的关注和对百姓生命权的忧患。
 
       她从自己宅居的小区、去买药的医院、去买菜的街边和超市、微信朋友圈不同职业好友多方动态信源等目之所及之处,实时地记录下自己的所闻所感。
 
       尽管她的笔墨所至,只是小视角、平凡人、细碎事,但连续60篇的记录,字里行间却可以串接成一帧宽幅的平民视角的《江城抗疫》写真图。
 
 
       笔者认为,如果将武汉当地电视媒体的影像和报章纸媒的文字,再加上这份平民视角的战地记录以及更多亲历者的文字进行连接,其实就是一幅关于武汉大疫的完整无缺损的真相拼图。
 
       笔者还认为,这位份平民视角的战地记录中所表达的内容,反思和倾诉的是900万封城之中武汉江城人的共同命运。如果缺失了它,就缺少了一份对平民生态关注的史记。
 
       在这份平民视角的战地记录的内容里,其中的一些警句确实值得世人深思——
 
       1:这次的疫情,显然是合力酿就。敌人不只是病毒一个。我们自己也是自己的敌人或者帮凶。

       2:我们都有创伤。掉头回望,我们不是幸运者,我们只是幸存者。

       3: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4:疫情之后,恐怕得有人出来呼吁呼吁:加强人道主义教育,这也很紧迫。

       5:检验文明尺度,只有一条:就是你对弱势人群的态度。

       6:自己做的选择,自己就要勇敢承担选择的结果。

       7:我们的脑袋要用来独立思考才更有价值。
 
       ……
 
       这份战地记录中文字的泣血倾诉和殷切诤言,是因为作者身在武汉,亲历了病毒重灾区利刃悬头的夺命之恐和身边熟悉或不熟悉的人成批罹难的锥心之痛,这种仿若“万箭穿心”般内心的悲怆和愤怒,是疫外之地隔城观疫的人体会不了的。
 
 
       这不是刻意地煽动悲情,而是无法回避地直面疫情。
 
       在大疫发生的当下,身处疫情暴发中心地的人们的痛苦感受是最深切的,倾诉是最真切的,反思也是最敏感的。这与事后人们心态归于冷静的感触绝对是不一样的,虽然有些情绪激烈但它不会失真,所以当下的反思与倾诉尤为珍贵。
 
       果仅仅只有悲痛而没有反思,那悲痛就会很快被遗忘,新的悲痛又将会不期而至。
 
       由此,笔者联想到了中医现象。
 
       中华医学的精髓是辩证施治、整体调理、治防一体的哲学思考。类比当下的这份平民视角的战地记录,当社会的所有目光都在聚焦医护人员全力“治已病”的同时,也需要有一种目光关注“治未病”的公共治理体系和公共治理能力的完善建设。
 
       无疑,这位平民视角的战地作家,就是一位用文字的火花点燃关注“治未病”火烛的点烛人。
 
       她的名字叫:方方。

武汉封城期间,方方在自家居住的小区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