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的家世(《我的叔曾祖父严复》之六)
严孝潜
严复,乳名体乾,谱名传初。1866年投考马尾船政学堂时改名宗光,字又陵。一直到1889年间,严复奉委会办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始由宗光改名复,又字几道,晚年号瘉壄老人。福建候官(现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阳岐村)人。
阳岐严氏始祖严怀英,号仲杰。原籍河南光州府固始县,于唐昭
宗天佑年间,随王师入闽,以军功膺朝请(议)大夫。公以阳岐山多灵石,水无浊流,天然明秀,为人文荟萃之乡,遂卜居焉,是则阳岐为始祖开创之基,后世或居或徒,皆由于此,故祠中有碑云:“闽之有严,岐阳始也。” (严瑜:《阳岐严氏宗系略记》)
严复的曾祖父严其哲,是阳岐严氏第二十四世,号煥然,清嘉庆庚午举人,福建松溪县学训导,以官终其身。有五个儿子秉符、秉坚、秉忠、秉图、秉坤。
严复的祖父严秉符是个中医,也有五个儿子,大儿子恭明,二儿子恭诒(字承谋),三儿子福昨(早世),四儿子腾胶(字振先),五儿子恭寅(号厚甫)。
严复的父亲严振先也是个中医,自幼从父学医,医寓设在福州南台苍霞洲,医术高明,为人疏财宽厚,对穷苦人家求医,从不计较报酬,对于无力买药的人,还经常代付药费,深受当地群众的尊重,被誉称“严半仙”。除了医术高明,严振先的国学造诣也很深,在行医之余,还亲自给幼年的严复教书习字。
严复在1854年(清咸丰三年,旧历癸丑年)就出生在福州南台(现台江区)苍霞洲钓龙台附近的严氏医寓,並在这里生活长大。是年严复父亲严振先33岁,母亲陈氏21岁,祖父严秉符已去世。严振先有子女四人,严复为次子,其兄长严复二岁,幼殇。大妹出生于清咸丰六年,旧历丙辰年(1856年)。二妹出生于清咸丰七年,旧历丁已年(1857年)。
1859年(咸丰九年),严复七岁,严振先开始送严复到私塾唸书,先后师从数人。
1861年(咸丰十一年),严复九岁,严振先将严复送回阳岐,到严复的五叔父严厚甫的私塾就读,私塾就设在祖居“大夫第”前座,严复住在后座西披榭里,唸的是《大学》、《中庸》之类课程,由于教学不得法,严复对这些课程不感兴趣。
1863年(同治二年),严复十一岁,严振先又将严复接回福州苍霞洲医寓,聘请同邑义序乡名儒黄宗彝到家中教严复读书。
1865年(同治四年)这一年,严复十三岁,塾师黄宗彝病故,在病重时自荐其子孟修(增来)到严家就馆,继续教严复读书。
1866年春,严复十四岁。同邑布衣王道亮,以前曾请严振先给王家看过病,有过“立起沉疴”的功効,非常仰慕严振先的医术,逐向严家提亲,愿将次女许配给严复。在本年春间,严复秉承父母之命与王女成婚,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包办婚姻。王女名讳不详,不识字,年龄与严复相仿。
1866年8月4日,严振先因抢救霍乱病人,受到传染不治身亡,享年46岁。留下严复的母亲陈氏、严复及其妻子王氏、和两个年仅十一二岁的女儿。
严振先没有给家里留下积蓄,在乡中也没有置有田产,按理严振先不至於毫无遗产,但他自行医以来,慷慨成性,一心济世,给人看病从不计较报酬,他每天到南台岛各乡出诊,路上要经过一座石桥(即现在的福州解放大桥,当时由苍霞州去南台岛的必经之道),附近贫苦病人,经常都群集在桥头,等着他施诊,以后竟成惯例,对于无力购药的病人,他还常常代付了药费,还了就收,没还也不索讨,另外,他好赌钱,而且有赌必输,所以弄得家无恒产,囊无余钱。
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对严复来说简直是一个晴天霹雳,他虽然已按传统习俗早婚,但还没有自我谋生能力,更不用讲养家糊口了。面对前来吊唁的客人,严复悲痛地说:“肩不能挑,手不能执,奈何?奈何?”幸好,严振先的生前病家,闻讯纷纷前来吊唁,并送些香火钱,严复才办理了父亲的丧事,家里当尽卖光还欠有余债。
严复在父亲死后全家生活无着落,“不再从师”,不久,他只好和母亲陈氐、妻子王氏以及两个妹妹,全家五口搬回阳岐老家“大夫第”祖居居住。
“大夫第”祖居有前座和后座二进,当时“大夫第”前座,为严复祖父严秉符所有,“大夫第”后座则为另一系族人严秉云之子严恭澜所有。而前座的房子已有一半质押给他人,尚未赎回,另一半的二间住房由严厚甫一家居住,南面披榭作为私塾,供教学生读书的地方,已经没有地方可住,只有隔墙南面有三间小而破旧的木房,那原是堆放什物的地方,经整理出二间供严复一家居住。
回到阳岐后的严复,在乡里他家没有田产,全靠母亲和妻子替人锈花缝纫,得些工钱过日子,生活很是穷苦,饱含酸楚。当时他才十四岁,还经常受到乡中无赖的欺负。
1912年,严复在为周养庵题《篝镫纺织图》(《严复集》第二册第
388页)时,曾写下一首诗,回忆幼年丧父时的情形:
我生十四龄,阿父即见背。
家贫有质券,赙钱不充债。
陟冈则无兄,同谷歌有妹。
慈母于此时,十指作耕来。
上掩先人骸,下养儿女大。
富贵生死间,饱阅亲知态。
门户支已难,往往遭无赖。
五更寡妇哭,闻者堕心肺。
这就是严复丧父当时一家生活的真实写照。
1866年12日23日,福州船政局动工兴建,同时开始招收学员。学堂章程规定:凡考取者,饭食及患病医药之费,全部由学堂供给。每月还给银四两,俾赡其家。当时严复在家乡阳岐,既无田地可耕,而且肩不能挑,手不能执,也无工可做,为了一家生计,以减轻母亲和妻子的负担,严复想,如果考上学堂, 不仅自已的生活全部解决,而且还有纹银津贴可补家用,于是就以严宗光名字报考福州船政局求是堂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