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编钟,那种来自3000年前的声音



当偶然在网络观看谭盾先生的《武汉十二锣》,听到由编钟演奏一声,一声的的开场乐声,不禁沉醉其中。咚。。。。。。。咚。。。。。。。那么的深沉、那么的厚重,那么的富有历史感,那么的富有穿透力。

编钟兴起于夏朝,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发现中国在西周时期就有了编钟,1957年,在我国河南信阳城阳城址出土的第一套编钟13枚演奏的东方红乐曲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唱响太空

没错。他的声音是单调的,甚至是粗陋的,远远没有传统乐器直抒胸臆,酣畅淋漓的直接表现能力,更没有流行乐器的的直达到感官,丰富激越的听觉效果,但是随着那一声一声的敲击传出的咚。。。。。。咚。。。。。。。声,我们分明听到来自3000多年的声音。

   不知道,3000多年前,编钟是不是现在的演奏,也不知是不是现在的用途,但是事实是他确实来自3000年前,而且能让我们听到30000年前的声音。

随着那一声一声的敲击传,让我梦回秦朝,我恍惚看到秦国统一六国的庆祝大典,我依稀看到秦始皇成为始皇帝的登基大典,依稀看到荆轲刺激的悲壮,依稀看到蒙恬大将追赶匈奴的铁骑,依稀看到楚汉决战的惨烈,依稀看到商鞅变法的果敢,依靠看到刘邦依稀登基的传奇,垓下之战的悲壮,从崖山之战的凄凉,崇祯尽山自尽的遗言。。。。。。。。

3000年过去,编钟得以再度来到世间,继续发出他几千年不曾更改的声音,但是伴随他的故事却不断变迁,而旦古不灭。中国的历史在延续到现在,文化,历史和传承持续经历了几度变迁。从三皇五帝开启华夏,从中华民族四次统一,从曾有大唐帝国到现在的一带一路,中华民族经历多少荣耀和苦难。

随着那一声一声的敲击传出的咚 。。。。。咚。。。。。。。声,这一切的一切让人感叹万千。

听来自古代的声音,感知来自古代艺术,也感知慢慢岁月带来的变迁,变迁影响的沧海桑田。

谭盾说,世界本无音乐,音乐来自您的内心,在编钟单调的敲击声里,依然可以感觉到或许交响乐才能表现的岁月,故事,豪情和悲凉;我们依然可以感知只有用现代乐器能变现的激情,豪迈,气势和情景。

编钟流传的不仅仅是乐器,而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见证和传承。文物,他的价值不在于物体本身,而是他代表着一个时代和一种文明,他是一种现代人和古代对话与交融的渠道和机会。

曾有幸观瞻莫高窟壁画,让我感受到梦回唐朝的繁华;曾有幸漫步丝绸之路的车辙,让人回想到张骞通西域的壮举;曾有幸看到汉长城的遗留,让人真切领略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豪迈;有幸到过残存的雁门关,王之涣的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立刻在耳边响起,也让人了解到中国最早的海关;也有幸看到河南汝南祝英台的墓地,深切了解一段忠贞凄美的爱情;也曾把玩三国的砖砾,也能领略三国的烽烟。。。。。。。

编钟是乐器,但是他更是承载3000年历史的载体,他是文物,但是它也是一种思想和精神的寄托。他的声音是单调的,但是他的故事是悠远而丰富的,他可以实现让我们和三千年的人一样,听到同一种声音。这又是怎样的情思和感怀。

曾带我8岁的宝贝女儿去背景参观故宫,我认为这是很人多梦寐以求的愿望,但是小妖怪却说:老爹,辛苦你了,我不知道你那么辛苦带我看这些旧房子,乐趣在哪里。我们能回怼:没文化,真可怕。后面又想,如果她学完高中,我再待她或许他会很开心。。。。。。因为现在的他,并不了解故宫故事和意义。

 

一座残存的坟彖,一座残破的旧宅,一贴陈旧的手稿,一个书画家早期的字迹,或许都有它的故事和情怀。 而是正是文物的核心价值。文物的价值不在于物品,而在于它的历史和故事。文物就是文明的见证,而文明关系一个国家的兴衰和成败。

文明是一种历史,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传承。文明本身并不能让任何一急功近利和唯利是图的人直接得到利益和快乐,但是文明可以影响整个群体的价值观,而一个群族的价值观直接决定了他们的追求什么,崇尚什么。而一个群族追求什么,崇尚什么却直接决定了一个群族的整体素质。一个低素质的族群,不会更尊重文明,不会接受信仰,不会崇尚教育,不会崇尚文化,更不会提倡责任和未来的担当。

历史由胜利者书写,但是事实终归是事实。尊重文物就是尊重文明,尊重文明就是尊重历史,尊重历史就是尊重现实,尊重历史,文明和现实就是尊重自然。而毁灭文明就是不尊重历史和文明。一个不尊重文明和历史的民族终将不被后人和外族尊重。

编钟的乐声是单调枯燥的,但是他传递时文明,文化和历史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