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叛将”或成为乘风破浪的“管仲”&华为救星?


  

       今年的高考作文全国卷I难倒了不少人,但如果结合现代职场的具体案例,可写的东西还是很多的,而且不用担心落入俗套。话说这两天在资本市场表现闪亮的中芯国际,其联席CEO梁孟松,堪称芯片行业的“管仲”,只是他的故事里没有那个至交“鲍叔”。

  芯片制造之“管仲”

  今年68岁的梁孟松,中国台湾人,是不折不扣的半导体行业“老炮”。他在台湾成功大学电机工程专业攻读完硕士之后,赴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获得电机专业博士学位,毕业后在美国CPU大厂AMD工作,在美国专利局的资料库里,梁孟松参与发明的半导体技术专利有181件,全部都是最先进、最专业、最重要先进制程的技术研发,40岁那年(1992年)返回台湾加入台积电。

  2003年台积电与IBM在130nm的“铜制程”一战中,梁孟松带领台积电抢先一年研发出130nm铜制程技术,稳坐世界第一宝座,成功确立台积电在半导体业界的行业老大地位。梁孟松由此也一战成名稳坐世界第一宝座,成功确立台积电在半导体业界的行业老大地位。梁孟松由此也一战成名。

  2006年,梁孟松的直属上司蒋尚义退休,为台积电工作了14年的梁孟松原本以为自己有机会高升(当时职位是研发处长),却没想到公司从英特尔挖来先进技术研发协理罗唯仁来做资深研发副总裁。

  一怒之下2008年梁孟松从台积电离职,第二年加入韩国成均馆大学任教,2011年加入三星任晶圆代工部门技术长。梁孟松去大学教书只是掩人耳目,因为成均馆大学的大股东就是三星集团,当时三星正在发力芯片制造业务,是台积电的重要竞争对手,对梁孟松仰慕已久,多次盛情邀请。

  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梁孟松辞职没多久,已经退休的台积电老板张忠谋(当时78岁)重新回归公司,并且把已经退休的蒋尚义(梁孟松上司)返聘回来当共同运营长,就是仅次于老板的二号人物。

  梁孟松加入三星后从台积电挖走了100多位研发人员,带领三星在14 纳米制程技术实现大跃进,并因此抢下高通处理器、苹果手机的大订单,让台积电的16纳米工艺首尝败绩。2011年底,台积电正式起诉梁孟松,指控其到三星集团旗下的成均馆大学任教以来,“已陆续泄漏台积电公司之营业秘密予三星”,并公开指责梁孟松是“叛徒”。这个官司一打就是4年,梁孟松最终败诉,被判决不能给三星提供服务。

  2017年,65岁的梁孟松加入总部在上海的内陆企业中芯国际。早已实现财务自由、已过花甲之年的梁孟松,加盟中芯国际,与当年30多岁冲劲十足的管仲辅佐齐桓公有着本质不同,与其说是实现个人梦想,不如说是憋着一股劲要乘风破浪“复仇”老东家。而且梁孟松个人能力实在太强了,自带光环亮闪闪,离开台积电之后无论是加入三星还是中芯国际,根本不需要什么“鲍叔”引荐。

  复制险棋“三星A9”

  在工艺上落后台积电好几代的中芯国际,不说超过台积电,究竟什么时候能赶上都是一个未知数。台积电的5纳米制程已经量产,正在着手攻克3纳米制程,而中芯国际还在10纳米以上挣扎。

  可圈可点的是,差距正在一步步缩小。梁孟松加入中芯国际之后,仅仅用了300天的时间,中芯国际直接从28纳米跨越到14纳米,14纳米芯片的良品率从3%提高到了95%,在2019年完成量产。而12纳米的工艺开发也取得突破。

  当年梁孟松在三星惹怒老东家,除了抢了大客户高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撬了苹果这个金主。苹果芯片原本是三星的独门生意,后来由于台积电的制程一度领先,苹果于是选择了台积电代工A8处理器。梁孟松加入三星后在14纳米制程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领先台积电,于是又抢回了苹果A9处理器的大单。

  三星之所以胜出,是因为梁孟松采取了一个非常冒险的策略。当时台积电还在研发16纳米的技术,而三星当时的工艺是20纳米,梁孟松力排众议,放弃20纳米和16纳米,直接研发14纳米,这无异于一次赌博。三星老板支持了他的选择,实现了双赢。

  虽然在芯片代工的全球市场份额中,三星仅为台积电的1/3,2018年超越格芯之后已经牢牢占据第二的位置至今。三星成长为“台积电第二”,梁孟松功不可没。他能不能带领中芯国际复制当年的神话,成为“台积电第三”呢?

  虽然芯片制造整体的竞争环境比十年前更激烈,中芯国际的技术底子也比较薄弱,前路荆棘密布,但对于不是为了钱而工作的梁孟松来说,创造奇迹并非不可能。能否在老东家面前扬眉吐气,就看最近这关键的几年了。

  华为“救星”?

  华为将成为梁孟松“复仇”的重要推手。

  中芯国际与台积电之间的差距,仅仅是14纳米与5纳米的制程代际差距吗?表面上是,其实背后原因是没有最先进的芯片设计公司愿意给他们“试错”。

  任何行业没有一项技术从诞生之初就是先进的完美的,而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试错,在试错中才能迭代,在迭代中才能升级。

  台积电之所以诞生,是因为张忠谋看到了细分产业的市场商机,当时PC市场需求井喷,英特尔自己的工厂生产不过来。聪明的张忠谋不仅看到商机,而且公开要求英特尔向自己的工厂输入核心技术。不过他的理由当然是冠冕堂皇的,“为了帮你们把芯片做好,请把你们先进的工艺技术转移到我们的产线上来。”

  上世纪90年代初,英特尔接受张忠谋的邀请,为台积电生产线解决了200多个技术问题,让产品良率有了质的提升。正是这一大胆的谋略,使得台积电在创业之初虽然连年亏损,但是通过“绑架”甲方,技术积淀越来越深,为后续提升工艺制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实不止是英特尔,英伟达、AMD都为台积电调试过生产技术。苹果、华为自身虽不具备生产能力,但是在英特尔、英伟达、AMD的品牌效应的技术试错之下,订单纷纷砸向台积电。于是乎,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不断上演,台积电一骑绝尘,与对手的差距越拉越大。

  中芯国际最缺的就是愿意“试错”的大甲方。无疑,特朗普大棒之下的华为,将成为中芯国际技术迭代的最大功臣。

  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说,并不是中芯国际救了华为,而是华为救了中芯国际。中芯国际可以帮华为的低端产品缓解一定的生产压力,华为则帮中芯国际向更高的良品率和产能冲刺。

  面对美国的打压,华为不仅没有退缩,反而开始向欧美企业收取5G专利费。中芯国际如果不能hold住华为5G手机的生产,将让华为陷入极为尴尬的境地。

  所以,中芯国际开始了高调募资。要突破工艺制程,关键是加大研发投入。台积电每年的研发投入占总收入比重都在 8%左右,基本保持在20亿到30亿美元。

  2019年,中芯国际的研发投入再创新高,研发支出由2018年的6.63亿美元增加到2019年的6.87亿美元,虽然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比较高(约22%),因为营收较低可以忽略这个比例,而6亿多美元的研发投入与台积电动不动20多亿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就差钱

       中芯国际的港股最近不到一个月时间翻了一倍,在科创板已经募资500亿元。

  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尤其是在相当烧钱的芯片行业,无论是设计研发,还是代工制造。

  国际知名投行高盛集团最近发布报告,预测2022年中芯国际可以量产7nm工艺,2024年将实现5nm工艺。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要实现制程工艺的突破,需要招兵买马,也就是挖行业顶尖人才、买先进设备。当年梁孟松从台湾去韩国,从台积电挖了100多位研发人员,除了他的人格魅力之外,三星财大气粗不可忽视。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而顶尖人才都很贵,尤其是芯片行业。福特汽车公司的一台电机曾经出现故障,导致生产线无法正常运转,福特公司请了多名专家诊断无果,后来邀请到著名的物理学家、电机专家斯坦门茨。他研究了3天之后在电机的一个部位用粉笔划了一道线,写下“这里的线圈多绕了16圈”,最终排除故障。斯坦门茨收了1万美元,是当时一个普通职员100多年的收入总和。为什么收这么多钱?斯坦门茨说:“画一条线1美元;知道在哪儿画线,9999美元。”

  中芯国际很缺钱,所以疯狂募资。虽然梁孟松当年的部下有一部分加入了中芯国际,但是要想快速追赶台积电,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得疯狂挖人添设备。ASML公司的EUV光刻机,一台就1亿美元。中芯国际要进击7纳米制程,就绕不过ASML公司。

  华为给中芯国际打开了一扇窗,中芯国际能否乘风破浪披荆斩棘开启一个新世界?

  值得注意的是,台积电BOSS张忠谋今年已经89岁高龄,留给“管仲”梁孟松的时间不多了。如果有朝一日张忠谋驾鹤西去,不知道梁孟松还有多少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