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是吾乡


  大荔是一座有着30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地处黄、渭、洛三河交汇处,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互融合。在一代代、一批批才华横溢、睿智而富有灵性的大荔文化人推动下,建树、传承了极富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文化财富,特别对周边地区以及在外工作的大荔人,产生了极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这瓜果飘香的日子里,来到风景如画的天府之国,站在华夏文明的源头,我心潮澎湃却又心绪惴惴。要说,我与大荔颇有缘分。我的祖辈生息在华阴,位于大荔的南边缘;后因修三门峡水库迁至蒲城的龙池镇,位于大荔的西边缘。当年迁移时丢掉了许多家当,但珍藏有一件同州皮货,我的祖母每年都要晾晒一下;她去世后,皮贷压在老家箱子底下多少年没有动,最后发霉扔了。她老人家如果健在,一定会骂我是败家子。

  因地缘紧邻,家乡风俗受大荔影响很大。过去条件差,故而对美食印象深刻。我记忆中农村过红白事,吃席时有道硬菜叫“带把肘子”,最受食客欢迎,肥而不腻,入口即化,它就是从大荔传过来的。我的一个本家亲戚在国棉十三厂上班,具体就是食堂的厨子,手艺很好,村里过事主厨,专做大荔的九品十三花;我小时侯经常听他讲大荔的风土人情、历史典故,由此,我对大荔神往已久矣!

  然而,这片三河圣地于我又很陌生。算上这一次,我总共来大荔四次。第一次是在2001年2月,我采访荣获全省十大政法英模的大荔县反贪局长雷鸣,饱含感情写成《正气歌》一文,发表在《西部法制报》头版头条,产生了很大影响。第二次是今年3月份,我在朋友引见下,拜访县委书记刘莉女士,她肯定了《大荔咏怀》的文化成果,对进一步深化作品内容,发挥作品效益提出了很好建议。第三次就是前不久应县委宣传部长谢文秀女士之约,商谈《大荔咏怀》研讨会事宜。

  自然万物,皆有根有源,有情有缘。把根留下,枝繁叶茂;把情留下,花开果落。写作,是情感的真实流露。没有感情,就写不出引发共鸣的文字。潜意识里,我早把大荔当成故乡了,只是这种心境更多地表现为“近乡情更怯”罢了。

  在我的人生感悟里,故乡是很宽泛的概念。我大学毕业后远赴广西柳州工作,刚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语言不通,水土不服,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对乡党提法有了概念,对故乡一词有了情感。记得有一次,在厂门口遇见一个卖苹果的,听口音是陕西人,再一问是白水的,他乡遇故人,我硬请人家吃了一顿饭。文学创作上有一句话叫做“距离产生美”。一个在外地呆过、经历过思念之苦的游子,他的故乡情感更加深厚而宽广。从这个意义讲,大荔就是我可爱而美丽的故乡,这也许是我创作《大荔咏怀》的情感渊源吧。

  去年六月,我结识了大荔县原旅游局局长苏宏章先生,他鼓励我为大荔的文化旅游写点东西。我翻阅资料后写了一小段,他看后认为很好,鼓励我多写一些。疫情爆发后,过年期间我就呆在家里谋篇布局,历经多次修改,最终写成了《大荔咏怀》。全文分七部分共124句计999字,从大荔的地理方位、历史沿革、名人轶事、古迹名胜、旅游文化、特产美食、风土人情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挖掘,谱写了一曲高亢雄浑的颂歌,描绘了一幅雄伟壮美的画卷,反映了风云际会的历史变革。为了更好地抒发情感而不拘泥于体裁,以四字文的形式书写,这也许是我创作《大荔咏怀》的艺术特点吧。

  有人质疑我没有在大荔生活过却写出这么多内容,其实可以用“看景不如听景”来解释:大多数游者看景仅是走马观花,拍照留念了之;听景则更关注于人文历史,再加以丰富想像,故而印象更深。同样的道理,因为大荔文化丰富而博大,太奓了,所以身处其境而习以为常,而我作为旁观者,更易感觉其壮观和伟大。也就是“不识大荔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城中”的道理。哲学上有一个重要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人是有根的,家是有源的,乡是有情的,从探寻人活着的意义到人与人的关系及人与所处环境的关系,这也许是我创作《大荔咏怀》的哲学思考吧。

  曾经,走出故乡,走向外面的世界,成为个体不可阻挡的趋势;如今,回归故乡,回报故土也汇聚成浩荡的历史潮流。无论“走出”与“回归”,不正应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那句老话吗?我出版过一本书叫《文明图腾》,就是想说明保护民族传统文明,不仅是凭吊纪念过去的史与实,也是开拓创新未来的根和源;就是为了弘扬“奋发有为,勤劳致富、包容并蓄、开放进取”的关中精神。苏轼有言,此心安处是吾乡。在中国社会,以自然乡村为根系演化而成的乡情、乡思、乡韵、乡恋,早已融化在我们的血液与基因中,在眼花缭乱的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把心静下来,把关中文化保护传承下来,把关中精神发扬光大,这也许是我创作《大荔咏怀》的历史情怀吧。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视察时指出,要保护好文物,让人们通过文物承载的历史信息,记得起历史沧桑,看得见岁月留痕,留得住文化根脉。时隔5年,今年4月,习总书记来陕考察时强调,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要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和名片。古同州,新大荔。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下,73万同州儿女奋发有为,三河明珠熠熠生辉;就在前不久,投资百亿元的纳米谷产业园落户这片创业热土。“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继续前进的力量,无疑是《大荔咏怀》创作之意义所在。当然,文中不足甚至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方家批评指正,努力把它打磨成为具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的作品,为宣传大荔人文,提升大荔形象,塑造新时代大荔精神,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奋力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