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元素》:管理放权——貌似直线最近,往往曲线最先到达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您得学会掌控方向,而不是掌控细节。细节不会有完美,角度不同,对细节的要求和看法自然不同,但大方向不错,就已经足够了。

深处义乌,经常会想到义乌这座城市,什么都没有,底子本身也很弱,但后来的义乌,硬是闯出了一片新天地。如果我们将义乌看做一家公司,答案或许就在城市的管理者身上,管理者在某些时候持一种包容态度,只要不犯大错,不过火,不坑蒙拐骗,解决了农民的吃饭发家致富问题,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容忍可以商量。往大了说,我们讲这叫有包容心,是思维上的突破,毕竟,在体制内,稍有不慎,就可能万劫不复,但正是这种包容心和思维,让义乌有了长足发展。现在我们来看一家公司,当所有的管理制度清晰,有据可依,你的发展速度就绝对不可能更快,虽则会少走很多弯路,避免一些风险,但风险中也往往有机会,你避免了一些风险,你自然也失去了一些机会。

同样是跟义乌相关的一部电视剧《鸡毛飞上天》,在里面有个片段是,大光拿着各种报销单找到陈江河去报销,结果陈江河连看都没看,就随手将那张费用清单放到碎纸机里。你以为陈江河不知道大光是什么人,他当然知道,他比谁都知道,但他知道,这个人也有自己的优点,看人长处就够了,你要知道,你用的是人家的优点,就足够了!对管理者而言,只要在可控范围内,可以适当包容,不纠结于细节,视员工为个体个性的人,是有能动性的,是有创造性的,你的发展就不会太难看!

因为管理者本身的职位问题,很多人会不自觉的觉着自己是成功者,但有一点可能忘记了,成功的副作用是极度自负。

通常的情况下是,您觉得自己聪明了,您的员工就成了笨蛋当你觉得自己是悟空,你的员工就变成了八戒。在《西游记》里,我们总是觉得唐僧比较弱,但如果没有唐僧,取经就几乎不可能成功。当然,唐僧也有自身的弱点。他也会纠结于细节,让取经走了不少弯路。

事实上,每个员工当初进来的时候,都是以优秀者的姿态进来的,为什么优秀者进入一家企业之后就变得毫无朝气,变得慵懒,变得毫无想法,这是领导者要去仔细琢磨的。在电视剧《朱元璋》中的一小段,是讲朱元璋说刘伯温的,朱元璋的感叹:这下咱明白,刘伯温为何晚年一言不发,沉默至死。看来是对咱无话可说了,只能跟后世之君去说了......企业中如果管理者变得很聪明,就让员工失去了发挥的余地,偶然的时候,您还是需要难得糊涂一下。记住一句话:让你成为管理者的是头衔,让你成为领导者是的员工。

也别总是在员工面前刷存在感。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并不对立,很多小学生级别的管理者往往都是将管理者与员工对立起来,这不仅是对自己不负责任,其实是在伤害企业。

管理本身是一门艺术——沟通(待人接物)的艺术,如果你本身的沟通能力欠佳,说实话,您真可能做不好管理。强势是个性,春风化雨是个性,只不过,别让你的个性掩盖了员工的群体个性。这对企业本身是伤害。

我一直感觉,管理者首先得学会管理好自己,也就是自己的心,正如相由心生,你的心能容纳多少,你的管理就能做多好。其实管理本身吧,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学问,你觉得自己在管别人,其实你是在管理自己。

作为管理者,也不要纠结于细节。人的精力就如一天24小时,你关注的细节多了,对方向的掌控就会变得很弱。所以,还不如放下细节,顶多做个技术性的指导,多关注整体运营的状态,因为数据不作假,结果不会说谎。只要方向是对的,又何必在乎杀猪是从头杀还是从屁股上杀。在竞争激烈的年代,对很多公司的管理者而言,能达成计划业绩已经不错,又何况是超出目标的。所以,你也别总是让自己变得太聪明,甚至是,你要学着让自己变笨,这种笨不是真的笨,而是大智若愚。你可能不会亲自到一线去,但一定是看得懂他们在干什么,而且,当你的员工向你请教的时候,你还有专业建议给到对方。

如果我们愿意将自己放置到“时代”这个点上,你或许就能很快明白,放权的重要性。

几乎我身边所有人都告诉我,这几年的生意不好做,经济形势不好,但有一点我始终认为,不是企业不行了,而是老板对这个社会的认知与判断出了问题以及衍生出来的管理方式。早上我的同事跟我聊天,我们谈到了这个问题,我的同事说:这个时代淘汰的明着是企业本质是老板。我非常认同。

有时候想到企业,总是觉着还得解放管理。老子所谓的无为而治,水至清则无鱼,也无非想表达的是充分授权。一个职业化的经理人,你总要相信他所做出的决策是专业的,当你在纠结在控制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会变得唯唯诺诺,好像并不如简历中所描述的那么亮眼,恭喜你,你的“集权思路”成功了,接下来你会面临的就是全面败北。

老子曾经在《德道经》中写过一句话:“治大国若烹小鲜”。有时候我愿意拿浙江的发展来看待企业管理。我在义乌十多年,当然,城市不是没有恶意,但总归还是呆在那个城市的人。浙江的发展就是民企的发展,浙江如无民企,它就没有今天,也更不会有未来。浙江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能看到这种无为而治,你得对内不折腾,对外有谋略,让各地市县自由发挥,只不过监管好别出乱子就好。改革40年,才有了今天的样子。企业管理也一样,充分授权与充分信任,职业经理们总会做出专业的判断与决策。企业的成长无外乎,人、钱和趋势。所谓天时地利与人和是也!所以,别总是一副不信任的眼睛盯着对方看,这对企业的老板没有任何好处。前段时间《哈佛商业评论》也有一篇文章,是讲管理的,具体就不复述了,给你看个标题,相信你已经知道了全部,其标题是——《控制不是管理者应该做的事,放手才是》。我想,作为企业的当家人,真应该好好想想,这不是要害谁?而是基于对自己认知从而做出的判断。

同样的浙江。我想聊聊这几年一直在民间传言的金华设区的看法,当然,这又是站在企业管理与职场生存的角度来分享,认知未必正确但我想还是有参加意义。在金华设区的问题上,首先我想讲,要不要设,从整体发展的角度来看,设区一定有必要,市本级要做大,单纯的两个区,你发挥的空间和延展的空间有限,至少从体量上来看,不具备竞争力;其次,既然要设,到底设哪个?民间来看,有两种说法,优选义乌,其次是兰溪。但说实话,要将义乌设区,难度不是一般的大,体量跟不上,民间不同意,关键是胃口没那么大。反倒是兰溪,倒很有可能,一来婺城和兰溪已经连起来了,二来兰溪的经济也没那么抢眼。无论是从民间还是从经济都有设区的可能性。从未来发展金华—义乌都市区的角度,肯定是着眼点在东,也就是义乌方向,但问题在于,金华的摊子太大了,有金西开发区、金华山开发区,多湖商务区、金东新城,再加上新的的金义都市新区,光是这个摊子想要建设好都要脱好几层皮。何况,金华市本级的经济能力也确实有限。最后,我想说的是:有些选择未必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最优的。比如金华如果有设区的打算,义乌是好,但付出的代价会更大,毕竟人家不愿意,强扭的瓜不甜。而兰溪,却容易的多,从做大的角度看,兰溪也是适合的。至于金义都市新区,就交给时间,集中精力发展新区,有些事就水到渠成了。饭,总要一口一口吃,事,也要一件一件做。在能力范围内将其发挥到最大,已经是成功了。说了一大堆,其实就一句话:让你的实力配的上你的野心。这一段,我明着说是否设区,设谁为区?但从本质上来讲跟职场上差不多,发展的路径不会是直线,正如我在另外一篇文章所说:貌似是直线最近,但真正的成长是曲线最先到达。

企业与个人与城市的发展路劲是非常接近的,如果理解不了,你就把所有的都看成运营动作或者下棋,你就能明白与理解了。运营,本就是千丝万缕和抽丝剥茧的过程,比的永远是认知与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