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重庆农村电商“最后一公里”
国务院及各有关部委出台多个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农业、农村”的道路交通、网络宽带、物流设施、信息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电商在农业、农村发展创造有利条件。重庆市先后印发了《关于全面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重庆市深化实施电子商务扶贫行动方案》等文件,旨在推动农村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产业园发展,深化实施电子商务扶贫行动,更好发挥示范效应和扶贫效益,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
时下农村的产品丰富,质优价廉,特别是有些偏僻的山区生产原生态农副产品,但由于没有良好的销售渠道,大部分通过多层级的批发商,将农产品从农村运到城市;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升,对于食物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新鲜健康环保的农产品有强烈需求。现在城市的人们已经养成了网络购物的习惯,也愿意在网上买新鲜蔬菜,但是良好的网络渠道或者服务尚未完善。农村电商的基本类别包含农产品上行、消费品下行、农资O2O(线上线下电子商务),但农产品下行太多,上行太少的问题需要通过更社会化公平的方式来解决。
2020年7月2日至3日,重庆弘道国学院及七君子智库专家杨芝虎、向吉来、杨工孚、蔡律、罗继平一行赴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考察农村电商、老年精神赡养问题,并与石柱电商协会会长,蚁农网杨世尤等举行工作会谈,就科技赋能、老年大学、天文游学等项目进行沟通,针对重庆石柱农村电商运行样板,建言献策。
农村电子商务平台配合密集的乡村连锁网点,以数字化、信息化的手段、通过集约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成体系的跨区域跨行业联合,构筑紧凑而有序的商业联合体,降低农村商业成本、扩大农村商业领域、使农民成为平台的最大获利者,使商家获得新的利润增长。
农村电子商务通过网络平台嫁接各种服务于农村的资源,拓展农村信息服务业务、服务领域,使之兼而成为遍布县、镇、村的三农信息服务站。作为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的实体终端直接扎根于农村服务于三农,真正使三农服务落地,使农民成为平台的最大受益者。
一、什么是农村电商
农村电商平台一般是C2C(即个人对个人);或是B2C(即企业对个人);专门的B2B平台(即企业对企业)。但是这些理念模式针对的都是工业制品,农村的农产品与标准化的工业制品不同,其由个人农户分散生产,之后需要相关加工、储藏、运输企业整体送往城市,不同农产品需要不同的销售和配送模式。
农村电商其实是个“双向”的市场,农民既可以通过网络购买到所需的消费品,也可以通过网络将自己的农产品卖到城市,市场潜力之大不言而喻。农村电商的核心就是要打通“工业品下行、农产品上行”的双向物流,尤其要把农产品上行作为农村电商的重中之重。
二、农村电商的服务内容
农村电子商务服务包含网上农贸市场、数字农家乐、特色旅游、特色经济和招商引资等内容。
(1)网上农贸市场。迅速传递农林渔牧业供求信息,帮助外商出入属地市场和属地农民开拓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进行农产品市场行情和动态快递、商业机会撮合、产品信息发布等内容。
(2)特色旅游。依托当地旅游资源,通过宣传推介来扩大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全方位介绍属地旅游线路和旅游特色产品及企业等信息,发展属地旅游经济。
(3)特色经济。通过宣传、介绍各个地区的特色经济、特色产业和相关的名优企业、产品等,扩大产品销售通路,加快地区特色经济、名优企业的迅猛发展。
(4)数字农家乐。为属地的农家乐(有地方风情的各种餐饮娱乐设施或单元)提供网上展示和宣传的渠道。通过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制作全市农家乐分布情况的电子地图,同时采集农家乐基本信息,使其风景、饮食、娱乐等各方面的特色尽在其中,一目了然。既方便城市百姓的出行,又让农家乐获得广泛的客源,实现城市与农村的互动,促进当地农民增收。
(5)招商引资。搭建各级政府部门招商引资平台,介绍政府规划发展的开发区、生产基地、投资环境和招商信息,更好的吸引投资者到各地区进行投资生产经营活动。
三、农村电商的主要优势
农村电子商务,通过网络平台嫁接各种服务于农村的资源,拓展农村信息服务业务、服务领域,使之兼而成为遍布乡、镇、村的三农信息服务站。作为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的实体终端直接扎根于农村服务于三农,真正使三农服务落地,使农民成为平台的最大受益者。整合上下游产业资源,完善服务功能,支持重点农产品电商平台构建网上购物、在线支付、物流仓储、快递配送等协同发展的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
通过电商下乡,破解农村电商服务网点缺乏、物流配送不便的瓶颈,搭建 “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商贸流通网络,构建完善农产品网络销售体系和农村网络消费服务体系。通过在区县构建电商运营服务中心、在乡镇建设电商综合服务站、在农产品特色村建设电商综合服务点,以及支持电商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强合作,引导快递下乡,探索网上代销代购、网订店取(送)等模式,实现线上线下互通互动融合发展。
农村电商以低门槛、风险小等优势,吸引大量农村人才回流,农村电商以其对接城乡需求、降低城乡交易成本、融合城乡市场并推动农村资源、人才要素的赋权增能,发挥独特作用。电商通过布局农村市场,孕育农村发展的新动能,推动农业品牌化的打造。
农村、城市双流通:搭建一体化平台,让农村产品轻松进城,让城市消费品方便下乡,批发+零售,双管齐下。
全渠道多触点产品:以农村需求为核心,全面构建集PC 、APP、微信于一体的终端设施,为消费者提供最为贴心的购物体验
分享式营销:三级分销、股东分红、积分奖励, 助力有货源商家解决互联网渠道覆盖难题。
多元化支付方式: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电子钱包余额等多元化支付方式为消费者提供了安全便捷高效。
大数据运营分析:聚合农村网民消费数据和农产品需求数据,满足商家运作时的数据需求和决策参考客户体验。
玩转社交平台运营:手机APP或微商城集成的社交平台,快速调动平台人气,增加关注率,转化率迅速提高。
四、农村电商面临的问题
多数农村电商经营者还停留在低价销售初级农产品的“搬运工”角色上,资源优势尚未充分挖掘。在农副产品深加工方面明显不足,产品附加值明显偏低,低价竞争也比较普遍。农产品标准化滞后,是制约农产品上行的关键问题之一。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配套物流不够完善,需要加大农村地区交通建设力度,优化道路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电商的企业可在农村地区建设专门的电商物流服务网点,提高服务覆盖地区,并提供物流相关配套硬件。促进城乡流通,要畅通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三条流通线,即农村产品上行线、工业产品下行线和物流配送线。
农村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必须要解决好人才、资金、技术和政策四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要建立本地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其次是建立市场化的资本投入体系,还要建立创新的技术体系。
购物频率下降:适龄网购人群转移,本土村民购买力低。
企业人才缺乏:没有足够的电商人才做基础,没有好的产品
成本难以控制:农产品重量大,物流成本高,难以控制。
覆盖区域少:道路仓储等基础设施滞后,地址难找。
产品把控难:用户需求模糊,无法把控准确的生产数量。
城市、农村难以互通:农产品上行、工业品下乡难解决,需多方联姻。
五、农村电商“最后一公里”
农村电商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仍然是制约着行业发展的重要短板。这个“最后一公里”并非指的是道路和通信,而是物流配送体系。农村电商配送点,农民收货仍要去城镇代收点,发货亦是如此。农产品具有特殊性,其既有季节性,又有储存和运输的难度,许多农产品需要冷链储存和运输,还有一些农产品需要加工后才能流入市场。农村本身地广人稀、分布零散、货物难以集散,想充分挖掘出农村电商的市场潜力,不论是线上平台体系还是线下配送体系,都需要找到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支点”,需要整个体系的完善与创新。
蔡律 2020年8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