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市聊天记录中显示一名父亲于凌晨时分发布一段视频及图片:一个男孩坐在地上脖颈间、大腿上、手上满是血,旁边的沙发也被鲜血染红,低头后还有血从鼻子里流出来。
在班级群中,这位父亲称:这么晚跟同学聊游戏,我不把你打死,还要打,你太不像话了,我早上跟你讲只要摸手机就死路一条。
这段“教育视频”被这个父亲发到学习辅导群分享,希望对其他和他儿子聊游戏的学生达到警醒作用。
对此,广大网友表示,教育孩子不是简单的暴力
据说,当地警方对此事已开展调查警方介绍,孩子为头皮外伤具体伤情仍需鉴定,此外,这位父亲也在班级群中公开发布道歉信。
对此,你怎么看呢?
【记忆深刻的“棍棒教育”】
作为90后,现在也已经30岁了,看着上面说到的这个事情,突然觉得,这貌似是我们小时候的被教育的常态。
当然,那个时候没有手机玩,我们可能会因为玩的太晚回家挨揍,会因为把刚穿的新衣服弄脏了挨揍,会因为作业
我们能做的就是跑,躲,或者找爷爷奶奶撑腰。
听过“养不教,父之过。”
听过“棍棒底下出孝子”
听过“孩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仿佛这些谚语都在提示的自己的父母,打骂是教育自己孩子的最佳方式,所谓“打是亲,骂是爱”,打你骂你都是为了你好。
接受着这样的家庭教育,说接受不如说承受,我们这一代人终究是长大了,对于父母当年的“教育”仍然历历在目,不过现在都被当成笑话说了出来,也许,这种记忆估计会跟随自己一辈子吧。
【孩子被打后真的会更努力,更优秀吗】
高考结束之后,有人采访了全国68个高考状元,发现他们的家庭教育方式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学霸们的背后并没有一群举着鞭子的“虎妈”、“狼爸”,状元们都这样形容自己的父母:“宽松、信任、像朋友一样。”这段话很好的诠释了爱和成绩的关系。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在学业上名列前茅,但“棍棒教育”真的可以成就一个学霸吗?
中教数据库小编认为,是不可能的。
孩子成绩差,多半就是因为缺乏安全感,如果家长再施加压力或者棍棒教育,那孩子的安全感就会慢慢在内心冲突中消耗殆尽,最后可能会导致孩子破罐子破摔,造成无法挽回的局面。
投稿成功的前提有两个,一个是论文质量好,一个是期刊选择准备。中教数据库智能投稿直通车,是可以帮助作者快速选刊,提速投稿,但是最终是否成功还是取决于你的论文质量。
一样的道理,家长想要孩子更优秀,要做的不是改变孩子的质量,而是告诉孩子,怎么做才是对他以后的人生更有帮助。
【你为什么打我?我是为了你好!】
父母打孩子的初衷或许真的像大多数人说的那样:打你是为了你好。
可是你的初衷终究得不到回应,科学研究表明,挨打的孩子除了少部分能更加努力上进过上自由的生活,大部分多多少少存在着性格缺陷的问题,在一些于公共场合遭受父母殴打的孩子身上,还会在相当程度上诱发其他的心理问题,比如极度消沉、拒绝社交、甚至有自伤倾向。
一个人如果连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都没有,还谈什么努力,谈什么成功?!
“打孩子”这件事,充其量只能让孩子知道“不能做什么”,而达不到管教的主要目的——让孩子们知道在某些具体的情境下”应该怎么做“。
【他不停的狡辩 冲动下做出了抽打他的举动】
我们在以上新闻这位父亲的道歉信中看到这么一句话:他不停的狡辩,让我冲动之下做出了抽打他的举动。
看起来是不是很熟悉,因为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
孩子拖拖拉拉,家长生气;孩子打翻了东西,家长生气;孩子做错了题目,家长生气;孩子对别人不礼貌,家长生气。
家长觉得,这孩子本来就做错了,还在不停的狡辩,让人觉得更生气。
于是就开始骂孩子,那声音的高度,估计连自己都能吓到。
家长生孩子的气,主要是想说:你怎么可以不听我的!明明听我的话,你就可以更优秀了。
可是我们都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想过这些事情,犯错本来就是孩子的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
对于孩子来说,犯了错,告诉孩子这是不被允许的,并告诉他。
人都会犯错,犯错是被允许的,是可以被原谅的。
犯错没关系,我们可以总结反思,下次我们怎么做,可以更好。
如此通过原谅和被原谅,我们就可以实现家庭教育的感情建设,然后让孩子在这种宽容和学习的氛围中慢慢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