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假设:动植物的灵敏性及可移动性和移动速度等与痛感成正比例


 一个假设:动植物的灵敏性及可移动性和移动速度等与痛感成正比例

 

 

自然界的动植物之间,灵敏性及可移动性和移动速度等是不同的。

植物之间,灵敏性及可移动性和移动速度等有区分。有的植物,跟动物靠近。比如,含羞草,在受到人触动时,叶柄下垂,小叶片会自动合闭有的植物还会吃动物,全世界大约有三四百种这样的植物,猪笼草就是其中很典型的一种。平时,猪笼草总是把小兜子的盖子半开着,一旦有猎物掉进小兜子,有所响动,它便自动合上小兜子的盖子,把昆虫关在里面,然后迅速分泌出含有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的消化液,利用这样的“化学武器”杀死昆虫,并饱饱地大吃一顿“美餐”。仅仅只需要几个小时,食虫囊里的小昆虫就会变成一堆残骸。

动物之间,灵敏性及可移动性和移动速度等也是大不相同。同是人之间,灵敏性及可移动性和移动速度等也有差异。

灵敏性与痛感是什么关系,笔者认为,灵敏性与痛感应成正比例关系。

理由:第一,越具有灵敏性,必然痛感越强。这是不证自明的。因为灵敏性主要功能或主要任务就是预防痛感。第二,痛感越强,必然越具有灵敏性。因为要躲避痛感,必然要更具有灵敏性,这是躲避痛感的基础。

而一个动植物的痛感越强,必然躲避愿望越强烈,则必然该动植物的可移动性更强或移动速度更快,或反应速度更快,因为这便于躲避痛苦,这也是进化的本能。

由此,也可以得出另一个结论:动植物的可移动性或移动速度或反应速度也与痛感成正比例,

由此,最终的结论是:越是具有可移动或移动速度越快的动植物,并且反映速度越快的动植物,其痛感越强烈。反过来,一个动植物痛感越强烈,则其越具有可移动性或移动速度越快,并且反映速度越快。

这是自然界生命体进化的本能均衡。

 

以上假设,仅供娱乐。

 

宋圭武2020823日星期日写于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