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应纳入政绩考核
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正是确定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切忌“面和心不合,同曲不同调。”川渝本是一家亲,重庆直辖以后,川渝之间一度向竞争关系演变趋势,从民间口水战打到官方即可看出,这显然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相悖。成渝之间不仅仅是竞合关系,更重要的是成渝一体化,科技创新先导,产业格局互补,基础设施共建,改革举措协同,十四五规划共编,市场资源优化,生态保护统筹、民生福祉提升,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从战略和全局高度赋予重庆重大使命。重庆决策层要求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积极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 发挥优势、彰显特色,主动作为、深度融入,促进“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努力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2020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着力构建“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格局。
“一区”指重庆主城都市区,该区域包括渝中、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北碚、渝北、巴南、涪陵、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大足、璧山、铜梁、潼南、荣昌21个区和万盛经开区,面积2.9万平方公里,2018年常住人口2009.9万人。
“两群”指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包括万州、梁平、开州、城口、丰都、垫江、忠县、云阳、奉节、巫山、巫溪11个区县,面积3.4万平方公里,2018年常住人口818.8万人。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包括黔江、武隆、石柱、秀山、酉阳、彭水6个区县(自治县),面积2.0万平方公里,2018年常住人口237.1万人。
主城都市区,增强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完善重要节点城市专业化服务功能,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现代化都市区。
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突出“库区”“山区”特点,更加注重生态经济要素集成与协同,建设长江经济带三峡库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
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突出“山水”“民俗”特色,促进生态康养、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建设武陵山区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
2020年4月30日,重庆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4月29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审议《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和《关于建立健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机制的实施意见》,会议提出:
要优化空间布局,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城乡空间、区域空间,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发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引领作用,推动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格局。
要把握功能定位,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引导各区县进一步找准发展方向,明确发展路径,彰显比较优势,实现协调发展。
要搞好要素配置,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产业、人口、公共服务等各类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举措》全面对接深化四川重庆合作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工作方案等部署的重要改革任务,聚焦制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建设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性障碍,提出探索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综合改革、完善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改革示范、健全生态环境联防联控机制等11项需两省市协同推进的重大改革举措。
“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是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明确的发展战略。“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指推进成都“主干”引领带动,环成都经济圈和川南、川东北、攀西经济区“多支”竞相发展,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协同发展,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指突出南向、提升东向、深化西向、扩大北向,推进以立体交通为重点的开放大通道建设,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形成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
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做强“主干”,支持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要发展“多支”,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板块,推动环成都经济圈、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竞相发展,形成四川区域发展多个支点支撑的局面。要大力促进“五区协同”发展,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协同发展;推动成都与环成都经济圈协同发展;推动“三州”与内地协同发展;推动区域内各市(州)之间协同发展。
蔡律 2020年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