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下双品牌活动的取舍问题(8月7日)
在平台搭建与运营过程中,线下支撑是最为实在的,因为你没有办法指望从线上的数据与信息交流之中给你带来丰厚的利润回报。就如线上无法进行奢侈品、收藏品等具有比较高的衍生价值的商品销售一样,线上的浮躁之情会是线下难以想象的,通过线上对比的不是服务与品质,而绝大部分是价格与交易条款。只有让线上的优质资源走到线下,才能产生真正的价值并形成良性循环的根基。
就如朋友们跟春宝所说“奢侈品的主要营销场景还是线下,因为消费者享受到线下的优质服务,才认为所购买的商品值那个价钱,心理才踏实”。春宝也认为,奢侈品所购买的绝对不单纯是其传达的功能和实用价值那么简单,而更多的是其品牌、圈层、环境氛围以及衍生价值。
线下支撑所投入的首要的是场地,所付出的成本不仅是高昂的租金,即使寸土寸金都需要把大量的面积空出来,让顾客感觉平台是为自己专门打造的舞台的专属感。还需要充分考虑装饰布置的风格,还需要有基本食材,有食品安全,有经营许可证,要随时应对各个有关部门的检查,需要有专业的团队去运作。
如果算上名正言顺的专项审批以及活动的组织招商与具体执行,再到素材的充分包装与形象传播,就不单纯是场地和人员组织那么简单的事情了。人吃马喂外加各种消耗和不可控的因素开销,会有很多方面的支出。更重要的是人气积累与优化,就如做传媒,平台搭建起来了,就需要考虑食客,食客的回头率等等因素。
线下的根基很重要,但是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之前,是不适合开展线下终端的布点的,否则为了屈指可数的几次聚会性的招待,每个月加在一起,不过二十余个小时的活动,却要在在线下租用场地,每个月支付30天的租金,长期稳定的场所,就是不明智的举动。
假如是会员制,或者已经在周边的业态与生态系统做好调查,自己不仅可以形成自己的特色,而且可以与周边环境相融,只有如此才具备相应的基础。即使如此,从筹备期到准备期再到试运行,再到逐步成熟,还是有漫长的道路需要走,需要经过不断磨合与融合的过程的。即使不是餐饮之类涉及食品安全的经营范围,都会牵涉到原材料采购的管理,进销存的管理,服务标准与质量的管理、服务满意度与品牌传播度的管理。
线下的核心是聚敛人气,而聚敛人气的核心在于主题活动,每次主题活动都涉及从策划到论证、从全局到细节,从主题到内容,从流程到效果掌控等方面的内容,虽然每次主题都可以互相衔接,彼此融合,但还是单一主题更科学。
每个人都喜欢单纯一些的东西,都希望自己所接受的是专业、纯粹甚至精致的东西。虽然双主题会让人有交集,会让人有更为深刻的印象,但是实际上,两头兼顾往往都无法兼顾,顾此失彼的结果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
任何时候,双品牌活动都是弊大于利的,都仅仅是形象传播中非首要选择。因为只有专一才会让对方感觉专业,那种混搭与彼此融合,在很多时候会让人有蜻蜓点水一般的轻盈,受众会发自内心地反感。也不利于我们自身形象的打造与传播。
相比之下,虽然搭在别人的活动上顺便作宣传,会节省自己的预算,压低所投入的成本,但从传统眼光看,必须形成自主的系列传播的内容,至少是以自我为主导的诉求,才是真正的成熟。否则永远是没有长大的孩子一样。
所有的需求,从信息导入到交易促成,总是需要相对完整的过程,也是需要一对一的深入沟通的,而每个商家最终要考虑的都是专属的资源,而那些专属的资源数据都是资本最看重的资产。
凡事预自立不预则废,毕竟做决定容易,执行决策却是要考虑方方面面的配套性因素是否到位的问题了。即使万事俱备,东风不起也都没用!
贾春宝
2020年8月7日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