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的这一学期(04):“冬眠”


 疫情中的这一学期(04):“冬眠”

2020-4-26

这是我看过的土耳其导演锡兰的第二部电影,第一部是几年前看过的“三只猴子”。这两部电影都获得过戛纳电影节大奖。

这部电影实在太冗长,据说最初长达十几个小时,好不容易剪成三个多小时。“与狼共舞”三个多小时,“美国往事”四个多小时,因为节奏强烈,不觉得冗长。而锡兰的这部“冬眠”,自始至终,总是没完没了,絮絮叨叨,啰里啰嗦,鸡同鸭讲的讨论,对话,争论,抱怨,宣讲,牢骚……看得要让人冬眠。

这个电影的主角叫Aydin,是位五十多岁的老地主,也是宾馆老板,他以前做过演员,并不成功;现在主要是经营宾馆,精力主要放在写日志上,发表对社会,伦理,道德,信仰,文明的见解。女主角叫Nihal,Aydin的年轻妻子,闲居在家,主要从事支持乡村教育的慈善活动。Aydin的妹妹Necla年纪也不小了,她离婚了,目前跟哥哥住在老家。

整个电影的主要内容就是讨论,争论,提出想法,发表意见。在这些热烈的,激烈的讨论和争论中,我看到的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困难,看到了人们眼里他人普遍的“不可理喻”。

 

场景一,Aydin与妹妹Necla讨论他的日志。

Aydin的书房,Aydin与妹妹讨论他的日志。近些年,Aydin的精力主要不是放在经营旅馆上,而是放在写日志上。他对自己的这个“工作”很重视,很在意,很自豪。他向妹妹推荐自己的日志,希望得到肯定。妹妹先是客气地恭维了哥哥几句,显然不是真心实意。随后,Necla提出批评意见。

妹妹说,哥哥有才华,有思想,应该关注那些重大的问题,应该向大报纸投稿。写日志,关注那些虚无缥缈的问题没有意义,是在浪费生命。在互联网时代,很糟糕的作者也会有粉丝,也会被捧上天;粉丝是没有判断力的,作者不要对粉丝的追捧太当真,不要把自己写的那些“破玩意儿”太当一回事儿。

哥哥说,他写那些东西并不是毫无意义,他可以帮助人们改变信仰,可以改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明生态。他说,我的王国虽然很小,但我毕竟还是王。

针对妹妹的冷嘲热讽,哥哥尽量保持着克制。他一直侧着身体,没有正面面对她。他的眼神有些不屑,妹妹的眼神也一样。

 

场景二,Aydin,Sauvi,Nihal讨论一封读者来信。

附近村子里有志愿者,他们帮助农户学习缝纫技术,同时教他们识字。他们读Aydin的日志,觉得他有影响,有善心,就给他写信,求助。他们希望在村里修建楼房,为扶贫工作提供场所。他们的来信中,有大段大段的对Aydin的恭维。SauviAydin的朋友,是位农场主,住在外村。Aydin将妻子和朋友叫到一起,希望他们给他出个主意,是不是资助这个慈善活动。他想从妻子和朋友那里得到的,不仅是对是否资助这个项目的意见,更是对他的工作的认同。

Nihal很不以为然。她说她每天都要收到很多这样的求助信。又说写这封信的女子,夸大其词,狮子大张口。Aydin对妻子的态度很疑惑,因为她的主要工作就是做慈善。但Nihal说,她们的工作与这些志愿者的工作是不一样的。她们总是将筹措的资金用在最紧迫的地方,比如解决房屋漏顶,窗玻璃破损,学生缺乏手套等问题。而读者来信要的可是一大笔钱,是用来盖房子。这个想法太大胆,太不切实际。而且,Aydin对她的慈善工作是一直都不关心。

Sauvi也不支持Aydin。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每个人做好自己此生的工作就完美了。

Aydin的满腔热情,被他的妻子和朋友泼了一通冷水。

 

场景三,Aydin与租户。

Aydin一家有凿空山石的房屋出租。其中的一家租户,哥哥Hamdi和弟弟Ismail从他们祖上就租Aydin家的房子居住。弟弟因为妻子被流氓欺侮,伤了人,进过监狱,出狱之后,找到工作又被开除。因为拖欠房租,被Aydin的管家报警干涉;Ismail性格暴躁,与警察冲突,被警察殴打;这一切还被儿子看在眼里。儿子对地主一家极为怀恨,在路上用石块打碎了Aydin的车窗玻璃。管家兼司机抓到小孩,扭送回其家里。Ismail与管家兼司机发生了冲突。

Hamdi来地主家,一是道歉,二是归还车窗玻璃的款项。Aydin有些嫌弃这位穷苦的农民,将他的脏鞋子扫到一边,进门之后还打开窗户,散散空气。同时,又要佣人给他找拖鞋,还给他准备茶点。地主的态度,既有仁慈,也有虚伪;既有同情,也有厌恶。说到车窗玻璃的价款,地主说似乎是70块;Hamdi很吃惊,怎么可能的呢?不过是一块玻璃,怎么会那么贵呢?Aydin打电话给管家确认,不是70,而是170Hamdi的眼睛睁得更大了。人们是从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给一个事物定价的。Hamdi的生活中没有汽车玻璃这样的内容,当然不能理解区区一块车窗玻璃怎么那么昂贵。

 

场景四,Aydin,Necla,Nihal讨论一个哲学问题。

先是地主与妹妹在书房里,讨论哥哥的文章。哥哥对自己的日志很是得意,尤其是对某篇引起轰动的文章。说起自己曾经发布的轰动一时的演讲,眉飞色舞,得意洋洋。妹妹斜靠在沙发上,心不在焉,口气是懒洋洋的,表示自己对哥哥的那些轰动一时的文章和演讲没有印象,没有兴趣,嘴角还挂着嘲弄。

妹妹主动讲起自己的一个“哲学”观点,关于“不反抗邪恶”。她的意思是,尽管面对邪恶,面对暴行,也不应该反抗。只要不反抗,对方终会悔悟。而反抗只会助长对方的恶行。哥哥对妹妹的这一观点很不以为然。如果大家都如此,世界将充斥邪恶与混乱,终将毁灭。这是一个疯狂的想法。哥哥没有去理解妹妹所要表达的意思,只是在讲述自己的观点。

讨论延续到早餐桌上。妹妹继续他的观点,哥哥继续嘲弄。Nihal虽然也不认同Necla的观点,但他尤其要反对的是丈夫的蛮不讲理。因为他根本不理解Necla的想法,只是偏执于自己的成见。

每个人都在鸡同鸭讲,固执己见,听不进别人的观点,视他人不存在。争论很激烈,但争论的内容却是空的。

 

场景五,Hamdi带着孩子来道歉。

地主和妻子,妹妹还在餐桌边争论哲学问题,租户带着小孩来了。他们走了十几里山路,而且天上还下着雨。他们这样辛苦而来,只是为了让孩子吻一吻地主的手。地主就坐在餐桌上跟租户说话,餐桌上还有丰盛的食物。而租户及孩子,还在饿着肚子。

地主知道他们走很远的路才来到时,问租户为什么不买摩托车;说起上一次他走着路回家时,又说为什么不让司机送一送他们;这时司机在一边露出不屑的神色。又问租户为什么不结婚,他说家里太穷,还轮不到他结婚。

租户坚持要地主接受孩子的吻手礼,说孩子很后悔砸了他们的车窗,还说孩子坚持要行吻手礼,否则良心不安。地主一开始推脱,说自己不习惯。后来还是向孩子伸出手,等着孩子来吻。孩子站起来,扫视一眼屋里的人,眼里充满着仇恨。突然间,孩子晕倒了。可能是饿的。

 

场景六,NeclaNihal继续讨论“不反抗邪恶”。

前面的讨论中,似乎Nihal是反对Aydin而支持Necla的。但实际上,她只是反对他丈夫,而不是支持NeclaNecla絮絮叨叨着自己的观点,Nihal的神色是冷漠而嘲弄的。

Necla曾经有过美好的婚姻,后来他丈夫酗酒,就离婚了。让Necla后悔的是,离婚之后,她前夫酗酒更加厉害了,不可自拔。Necla想,要是当初她不提出离婚,对他的“邪恶”不反抗,也许他会内疚,会反悔,而不至于像今天这样不可救药。Nihal对这样的想法很不以为然。她认为,一个人成人之后个性确立,不会变好。相反,坏习惯只会一天比一天更坏。

Necla想到,即使作为受害者,她也应该向前夫道歉,自己做出牺牲,可以挽救前夫的人生,挽救他们的婚姻。Nihal觉得不可思议,说Necla肥皂剧看多了,脑子不正常了。

Necla原本希望得到Nihal的同情和理解,想不到Nihal却是一幅高高在上的派头,对她无情地讽刺和挖苦。结果是不欢而散,Necla心中产生了仇恨。

 

场景七,AydinNecla在书房讨论问题。

Aydin在电脑前写东西,Necla斜躺在Aydin后面的沙发上。

Necla挑起话头。说你本来是演员,要写日志的话应该写你知道的事情;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大说特说,假充内行,没有意义。原先我们以为你能做成大事,结果却不是这样。你最得意的文章,不过是甜腻腻的自欺欺人,没有丝毫的冒险精神。那些老生常谈,实在乏味,无聊。

Aydin背对着Necla,只是说话的时候转过身来。他说,听得出来,你讨厌的不是我的文章,而是我。我不愿意跟你讨论这些问题。

Necla不依不饶。又说,关于宗教,信仰,精神,你究竟懂得多少呢?你不去寺院,不去祷告,谈什么信仰呢?反反复复说一件自己不了解不喜欢的事情,摆着一副教训人的口吻,实在是无聊透顶。

Aydin的脸色越来越难看。说,你总是那么无聊,是因为无事可干。你以前做翻译,做的不错,与大家关系也处得好。现在什么事儿都不敢,到处搬弄是非,与谁都处不好。懒惰是罪恶之母。你也不想想,孤独终老将是你的未来。

Necla脸上是更加鄙夷的神色。做事?那要看做什么事儿。你做的那些事儿,不过是挖别人刨过的坑。你总是怯懦,无能,站在低处,关注那些不足挂齿的小事儿。除了浪费自己的生命,有什么意义呢?

争论变得激烈,体面和尊重逐步放弃,出现了毒舌妇,寄生虫,懦夫,伪君子等攻击性词汇。此后,Necla不再出现。

 

场景八,AydinNihal一系列的争吵。

Nihal在家里举办慈善募捐会,参加者有上次对Aydin的捐助倡议没有兴趣的老朋友SuaviAydin回家,闯入会场。他想要参加会议,Nihal坚决反对。Nihal的理由是,这是他们事先筹备好的会议,之前Aydin没有参加,也没有兴趣。Aydin的理由是,这是在他家里举办的会议,他有资格参加;他有经验,可以提供帮助;三是他对教师Bulent很反感,他要盯着他,防止他使坏。最后,还是老男人妥协。

次日晚,Aydin去了Nihal的房间,似乎是要发泄情绪,似乎是要作出解释。AydinNihal做事不跟他商量,不尊重他。又说,你的问题是过得太舒服了;你住着我的房子,随心所以。可你居然在我的家里搞什么募捐聚会,还不让我参加。你要是有本事,可以离开这里。Nihal觉得很委屈。自己耗费了青春,作出了巨大牺牲,过着这样空虚无聊的生活,实在悲哀。她说,我活在你的控制之下,花着你的钱,代价是自由和没必要的忠诚。我为这样的生活感到羞愧。

又一个晚上。Aydin准备离开山村,到伊斯坦布尔呆上几个月。离开前来跟Nihal谈谈。AydinNihal跟他坐到一起,Nihal远远坐到一边。Aydin又讲前天募捐聚会的事情,表现出关心Nihal,关心慈善事业。他只是不放心她的同伴,担心出现财物问题;他希望看看账目,检查一下是否存在漏洞。Nihal先是很激动,有些歇斯底里,后来情绪缓和,还是很悲伤。她说,她不想离婚,因为她离不开他。经过很多年,她已经习惯目前的生活,甚至很享受。她现在没勇气,没钱,没地方可以去。但是,她对Aydin还是很不满。说他总是仗着自己的成熟,诚实,理智,公正,有品位,有思想,总是有着强烈的道德优越感,轻视别人,轻视这个世界。总是自吹自擂,自高自大。总是教训她,控制她。她说,你看着这个年轻的女人,健康而漂亮,却溶解在空虚,无聊和恐惧中,难道一点不羞愧吗?Aydin接着忆苦思甜,讲自己的青少年,讲理想,讲人生。Nihal打断了他的说教,说他又来胡扯淡,又来老生常谈。Nihal诉说的过程中,Aydin一直是斜坐着,斜视着。Aydin留下一大笔捐款,匿名的。然后离开。

 

场景九,Nihal到租户家访问。

Nihal晚上去租户家访问。租户一家很客气。但孩子还是很排斥,眼里还是有仇恨。Nihal给他们带去一大笔钱,应该是Aydin留下的那个大信封。那笔钱够他们买房子了。弟弟很谦卑,很感激。

后来,哥哥回家了。他在外面喝酒了的,摇摇晃晃。看到桌子上的一大笔钱,他明白这是地主婆的施舍。他将这一大笔钱放到炉子里烧了。

这一段,对话不多,但观念的冲突更加强烈。

 

场景十,Aydin与教师BulentSuavi家。

Aydin去伊斯坦布尔的途中顺道去访问老朋友Suavi的农场。一会儿,教师Bulent也去了。Bulent是外地人,与Suavi是忘年交。冬天来了,经常到孤单的Suavi家访问。

三人喝酒,都有些醉了。教师讲他的价值观,人生观,讲历史,讲时政。他随意拿Aydin举了个例子,说即使他地震时期没有开放旅馆来帮助穷人,在平时还是给穷人很多帮助。说他自己,即使今晚烂醉如泥,但良知还是会引导着自己关注贫民的生活状况。

Aydin借题发挥,说Bulent是在恶意地影射他,嘲讽他。说自己成为富人是上天的关照,也与自己的努力有关。说自己一直在努力工作,同时努力帮助穷人。说自己确实挣了钱,同时也给穷人提供过很多捐赠。

Bulent知道自己说漏了嘴,一直在道歉。Aydin又说有些人只会嘴上夸夸其谈,却没有什么行动能力。还说这样的人其实没有道德和良心。Aydin的话深深地刺痛了Bulent,认为自己受到了侮辱,认为Aydin是在故意找茬。

末了,Bulent引用莎士比亚的一段话作为结束:

“良心,无非是懦夫们所用的一个名词,他们害怕强有力者,借它来做搪塞。钢筋铁骨是我们的良心,刀枪是我们的法令。”

Aydin没有让Bulent说完就走,他也发表了自己的宣言:

“我们疲于奔命,做出好像大有可为的假象。每天早上我们都有绝妙的想法,整天却都无所事事。”

Aydin没有去伊斯坦布尔,而是带着他捕猎到的一只兔子,回到了山庄。

他愿意跟Nihal和好。他知道Nihal不再爱他,他也不确定他是否还爱着Nihal。他所知道的是,他去不了别的地方了。即使到了伊斯坦布尔,他还是一个人。他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他唯一能够与之相依为命的,也就只有他的妻子。回到山庄,进入冬眠。相互理解是不可能的,但相互依偎着取暖倒是可能。

 

我们经常会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观念,思想,判断,行为,叫做“不可理喻”,“匪夷所思”。

人与人之间是否能够理解,确实是个问题。

不同的出生,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教育,塑造了人们不同的认知结构,情感结构。对同样一个问题或者对象,人们的视角不同,立场不同,态度不同,判断和认识就不同。“不可理喻”有时候是客观存在的。

更多的“不可理喻”,还不在对象本身,而在我们自身。这其中,又不仅仅在于认知能力或者认知习惯及立场方法的不同,而在于主观态度的不同。

很多情况下的不理解,其实不是不能理解,而是不愿意理解,不愿意接受。观点和态度是可以被预设的。预设了的观点和态度,是经由意识形态被无意或有意塑造的。很多重大的冲突,其实是长期意识形态潜移默化作用的结果。比如最近的美国警察跪死黑人及席卷全美的骚乱。

在我们的时代,资讯高度发达,信息流通快速而顺畅。人们有了越来越便捷高效的信息沟通网络,人们的理解是不是变得更有可能了呢?不见得。信息越来越便捷高效,可能意味着人们变得越来越有主见,从而越来越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判断而接受他人的“蛊惑”。于是,交流变成了单向的信息传递。人人都在滔滔不绝,人人都不在意别人说的是什么。

日常的交流往往就是这样,每个人说着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不断打断别人,抢话头,提高声音。讨论中的人们相互之间可能并没有真正的交流。或者是鸡同鸭讲,或者是自说自话。

大家都站在自己立场上,人与人之间就很可能无法沟通。“不可理喻”和“匪夷所思”就是经常的情况。其实,人与人之间是可以沟通和理解的,只要我们爱别人,尊重别人。如斯密所说的,做一个体面的人,接受“内心公正的旁观者”的指导,就会有适当的行为。

锡兰的这部电影冗长而啰嗦,看懂之后却又觉得简单而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