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茶苑拓荒牛——访著名茶学专家、作家阙庭恕(丁文)》


 中华茶苑拓荒牛——访著名茶学专家作家阙庭恕丁文)》

安康日报记者  梁真鹏

今年七十有八的阙庭恕笔名丁文以笔名行世他出生于紫阳县洄水街中等个儿方脸宽额隆鼻深邃睿智的目光隐在镜片后漾着随和安祥深沉的光彩给人以长者仪态学者风范

 丁文何许人也他是作家学者准确的定位应该是中华茶苑拓荒牛”。然而他进入文化圈最初的二十几年是在安康文坛驰骋因为文革噩梦这段经历必须简略地说说

丁文从不缺梦想也有实现梦想的执着。18岁那年阙庭恕从安康师范学校毕业任安康县恒口中学教师业余时间勤于笔耕醉心于编织作家梦并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以笔名丁文完成了踏上文学之路的奠基礼小说柜台陕西日报副刊发表纪实小说小葵花和她的战友收入金光灿灿的路一书成为那个时代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并被翻译成外文还在中央广播电台改编播出六场歌剧赤脚医生巡演数十场

改革开放以来文艺焕发新春丁文的新纪元自此开始他的文学创作之泉突然被凿开文思如泉涌数部书如奔赴腕下各类作品频频发表频频获奖无论是纯文学通俗文学或地方文化研究都搞得可圈可点声名鹊起短篇小说招工一炮打响刊登在省作协刊物延河杂志上在安康文化界传为美谈誉为破天荒”。《维纳斯和胖罗汉》《文物出土》《爱情的天平》《现在可以登报等一批短篇小说相继问世小小说悬念入编四年一度的中国新闻年鉴》,《笑看人生》《丁文精短作品选》《夜半不速客三部书陆续出版数部传奇作品被拥有数以百万计读者的故事会刊载从而成为这个文学领域的佼佼者两部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与读者见面几件作品改编为电视剧话剧汉剧川剧进入影视圈和戏剧舞台他的作品率真幽默语言流畅情节曲折乡土气息厚重是个有个性的充满正能量的作家山泉写书不染尘”。

 他不安分守己”,时时寻求挑战时时在寻找未被开垦的处女地”,跻身地域文化是他新的选择。1992年推出一部15万字的安康文学史话》,对安康地区3000年的文学发展历史作了较系统全面的介绍诸多尘封已久的古代地方作家和作品重新焕发光彩一位通晓中国文学史的作家评价说:“为安康文学写史发前人之未所发为他人之所未为足见其胆识和苦心安康人民及其后世将永远记得并感谢著作者的功德。”省作协副主席张虹当时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贫困与贫困精神”》,文章中推崇道:“丁文是我们安康文坛上的奇人他所著安康文学史话》,实际上已提示了安康文学的全部秘密。”为了对安康3000年的文学艺术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此后的两三年里他自费跑西安上北京泡图书馆文博馆方志馆采访社会贤达广泛搜集资料最终遴选80万字精品集选析为一体编撰了安康艺文大观一书著名诗人党永庵称其为安康地方文化的万里长城”。2000他推出了图文并茂的大型画册安康造型艺术》,著名文艺评论家肖云儒先生称赞作者的工作是在以个人微薄的力量和自己半生的年华竭尽全力来校正中国文化一种久远的倾斜”。此书获当年五个一工程奖此外因工作之便他阅读了大量的地方史料编撰了10余万字的安康县志人物篇艺文篇》,方志学家为之艳羡”,评价甚高

丁文一生淡薄名利甘于寂寞疏于应酬潜心写作他涉足多个创作领域如知名报人李大斌所评价的那样:“先生可以说十八般武器样样精通从传统的文学到故事从纯文学到边缘文学而且每一种题材上的东西先生都能有自己所得安康无人能出其右又美学又医道又商道又雕塑……”他真实的想法就是不计报酬不求显达只求为国家为地方做点实在的事并回报家乡的养育之恩,——他就有这样的思想境界不是故作高大上他是 “一个不安于现状不懈追求的人一个视事业如生命的人一头在文苑里不停开垦耕耘的拓荒的牛一个不欺世不媚俗的学者型作家”,——安康市知名作家傅世存曾这样评价他这是很精辟的话语很准确的表达

丁文总是钟情于被学者们冷落的学术园地世纪之交他移驾中华茶苑”,将创新思维的梨铧插进了这片神秘的沃土

 这是有因果关系的他的出生地紫阳县是一个有着3000多年茶叶种植史的古老茶区又生在茶商之家正如其所言,“骚动于母腹之时我已饱闻了茶之芳香呱呱坠地来到了茶的世界此后便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认为茶的醇厚平和足以让心性浮躁之人安稳下来。“十年浩劫逆境中是家乡的茶平衡了他的心境使几近崩溃的心得以平静因为茶他在茶学研究的冷板凳上一坐就是二十几个年头笔耕不休时常是案上卢仝碗灯下陆羽经”,一步一步朝他既定的文字一千万付与后来人的目标迈进

 1992年秋陕西旅游出版社资深编辑陈全力先生向他约稿写茶他毫不含糊地应允道:“有感于国人知茶而不知茶道知日本茶道声名远扬而不知中国茶道源远流长我要撰写中国茶道一书以正视听。”该书用散文笔法写成的学术专著中先于同时代的学者以中国茶道为研究对象系统地论述了中国茶道的定义历史构成流派论述了茶艺的四艺”、“三法及与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的关系从古到今还是他第一个对茶道作系统的论述创建了中国茶道学的学术框架赢得海内外诸多学者和茶人的认同中国茶学泰斗安徽农大教授陈椽称这部书是我国第一部茶道专著填补了茶学研究的一个空白”。主编中国茶文化大系的江苏省社科院余悦教授著文评论称该书穿越了中国茶文化的旷野”,“以高屋建瓴的气势尽力拓宽拓深中国茶道的一些重要话题努力从历史的沉积中精心提炼一切有益的东西使其具有学术性价值和开创性意义”。此书被誉为中国茶道学的经典之作”、“开山之作”,在复兴茶文化的90年代初颇为轰动英国剑桥三一学院教授乔治凯恩斯于19951224日在写给安康市文联主席马建勋先生的信中说:“贵国学者丁文先生的中国茶道一书这是一部非常好的中国新茶经我们十分喜欢视它为最珍贵的礼物中国是一个非常伟大非常了不起的文明古国丁文的茶经更为我们证实了这一认识。……请允许我们再一次感谢我们遥远的朋友丁文先生并向他致以最真诚最亲切地问候和谢意愿他拥有我们圣诞节我们所有最美好的祝福。”

继后他对中国茶道进行深层次的研究,1999年底他出版了茶乘一书丁文在书中精辟地指出:“中国茶道负载着儒释三教文化的内涵中国士子创立和发展了中国茶道并以茶道为心灵的宗教。”全书以36万字的篇幅旁征博引详细论述了茶道与宗教的关系茶道与知识分子的关系及三教茶道美学将茶道学的研究提升到更高层次我们可以从此后见于报端杂志互联网的文章和专著中见证茶乘巨大的学术影响

丁文做学问一贯以勤奋严谨著称而且喜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将目光落在古代的长安古代的大唐,1997年完成了中国茶史断代研究的力作大唐茶文化》。这部书以唐代大文化为背景详论大唐茶文化的方方面面展现唐代茶文化的气象和神韵综论大唐茶人的价值取向和唐茶道的形成流派及文化特征揭示大唐茶文化内在的发展机制该书得到专家们的高度评价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茶学泰斗王泽农教授说:“这是一部引导读者领略中华茶文化神韵而登高远眺的佳作是大唐茶学理论实践的总结读此书可汲取知识营养并拓宽知识视野。”

2001年丁文出版了区域性茶文化专书17万字的紫阳问茶》,他构建了紫阳茶文化学术研究的框架对紫阳茶史茶道茶艺茶文茶经济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这部书的面世大大提高了紫阳茶的知名度有利于培养紫阳茶的消费群体和提升紫阳的茶产业

不安分的丁文又涉足乏人问津的陆学”。他认为研究茶文化就不能不研究著茶经的陆羽他以学术研究为基础以一个小说家的感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写出了48万字的传记小说陆羽大传》,20034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该书以史称的盛唐气象为文化背景在尊重历史充分利用历史资料的大前提下运用想像和推理演绎陆羽一生的经历塑造了他出身寒微而志在高远的胸襟褊躁任性而又守信义重然诺善诙谐的鲜明个性一个半儒半僧半官半民亦庄亦谑才华横溢执着于事业的古代士子形象跃然于纸上

两年后作者将陆羽大传改编为52集的电视连续剧茶神情史》。20052月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的丁文25万字的茶魂》,陆羽大传的姊妹篇是一部研究陆羽的纯学术著作围绕陆羽一生的经历分身世游历隐居友情茶具茶艺品水事业等9引经据典夹叙夹议展示了丁文研究陆羽的最新成果陆学研究领域这是第一部完整的最具规模的陆学研究专著

为了陕西茶产业的振兴他又着手陕西茶文化茶产业的研究在时任陕西省副省长王寿森先生和省供销总社的大力支持下和茶叶专家程良斌合作完成了这一课题研究出版了陕西茶叶丛书一套三本他主撰陕西茶史》《陕西茶文化》,一个省的茶文化有如此系统的研究成果全国似无第二家因此陕西茶文化专家奚斌锋评价他是在陕西茶文化的研究中丁文老先生就像一座山难以逾越”。

2011年在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永茂和陕西茶文化研究会的支持下丁文先生推出了独创性的茶文化巨著中华茶典》,该书约150万字图约200全书十三篇、53、231内容包括茶之源茶之史茶之传茶之道茶之祖茶之艺茶之饮茶之俗茶之业以及茶与健康茶与宗教茶与士子茶与文学艺术之间的关系等内容洋洋大观根据饮茶文化雅俗共赏的特质作者对茶道文化之形而上形而下两方面皆有较全面较系统地论述全国和地方古代和现代的茶文化皆纳入研究范围视野开阔而着力点是中国茶道大唐茶文化以及陆羽及其茶经的研究对中国传统茶道文化有挖掘归纳继承对当代茶学家的观点有所吸纳作者还自立一家之言初步建立中国茶道学中国茶文化学的学术框架。《中华茶典以其观点的新颖独到资料的丰富翔实内容的博大精深文字的流畅清新学术的严谨扎实以及篇幅的巨大规模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茶文化专著之一

丁文二十余年里奉献给中国茶人的是一个完整的茶文化系列”,这个系列还包括合作出版的唐代茶诗和未出版的或编或著的专书茶艺师第一读本——茶艺师答客问》《大唐茶事》《丁文茶学论文集》《丁文话千古茶事》《雅士茶情》《愚斋茶话》《茶散文集》《茶医汇通》《茶与健康》《文人与茶》《山南茶诗》《长安茶诗》《丁文话陕茶文化》《丁文论紫阳茶文化》《绿茶百问等大约20余种多数挂在互联网上奉献给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不打算公开出版了

丁文耗时26年凭一己之力独自完成了一个巨大的文化工程湖北陆羽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欧阳勋撰文说:“难能可贵的是大多是原创性的学术专著每一部作品都凝聚了作者精心研究茶学的丰硕成果”,如今提起丁文先生在中国乃至世界茶坛当是无人不知的一位著名的茶文化专家及作家”。“壬午金秋欧阳勋署名西江居士写了一篇丁文颂》,诗云:“十年五部书贡献颇特殊一自茶道茶著如滚珠。《大唐茶文化》,史料囊深襦。《紫阳问茶乡人尽悦愉新作陆羽传》,心路越崎岖洋洋成大观传世誉璞瑜。”

年逾花甲后丁文感觉到时不我待更加拼命地写作以日均1000字的速度笔耕不辍与此同时还不忘种好文学和地方文化研究的自留地”,十几篇颇有影响的大散文具商业写作性质的若干部涉及旅游佛教国学茶学的专书关于巴文化研究的若干论文等等就是这一时期的副产品”。

据不完全统计他从文半个多世纪实际撰写和编辑的文字超过1800万字其中包括已出版的个人专著和商业写作网文作品等共约60余部论文和散文数百篇如此强劲的文化生产力如此大的写作量在全陕西作家群体中也很少见的

丁文先生在茶文化研究文学创作和地方文化研究三大领域里的贡献和他所获得的社会名誉和经济效益很不相称原因是啥呢这让我们记起他出版第一本茶书时一位社科院的所长得悉他是在基层文化馆工作时感慨他是在金字塔下做学问的人”,那意思是在宝塔下纵燃起一堆熊熊大火也很难辐射全国因为不具备平台的优势和区域的优势所以这位视野开阔的大教授也是三年后方见其书方闻其名南昌社科院副院长著名茶文化专家陈文华称世纪之交一大批文化人参与茶文化研究是丁文现象”,以他的名字命名这一文化现象自然荣耀大隐于茶大隐于市他是粹然学者只晓得埋头研究学问不求其他有人说他是紫阳的大茶树”,有人说他是陕西茶文化界不可逾越的一座大山”,有人说他是中国茶道学的开山人”,有人说他是茶文化的著作家还有茶学究”“金州鬼才”“高产作家”“茶学大儒之类的赞誉而他只想做一片小小的茶叶……虽然他做人高蹈而行事低调有一点却显而易见他还是用一部部专著一篇篇学术论文作砖头奠定了他在中国茶学界的学术地位这位生活在秦巴腹地轻易不出山寒士”(肖云儒语以丰硕的学术成果获得广泛的认可评价他是继茶神陆羽之后在中华茶苑默默耕耘的拓荒牛

安康籍的词作家李慈印也曾被丁文的精神和业绩所感动老牛的具象形容他歌词曰未曾见驾辕的好马上坡往后退红缨长鞭不用甩他虎虎扬神威只曾见磨坊间老牛背负千斤索虽然蒙布罩双眼他照样往前推!    

 攀不尽的万仞山轮轮又回回烧不尽的灯捻子明月为我醉攥紧拳头铮铮响何畏心儿碎捂住流血伤口口九死不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