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1.16时30分,夏君发来温州市佛协办公室 “温州佛教” 2015.09.22的温州寺院——庆福寺一文:
2020.12.15 六时开始阅校: 直到2021.1月中旬才 “阅校”妥,予以发表与读者分享!参考!
庆福寺俗称城下寮(“寮”是指小而窄的屋舍),始建于清嘉道年间,位于温州积谷山麓古城墙旁(今中山公园南大门偏西①),寺前面临碧波清幽的护城河花柳塘。与庆福寺相邻不远的积谷山麓下,有晋宋时任永嘉太守的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题诗而建的池上楼,旁边还有女居士林②。寺院附近是一片菜园,出入得绕小路,曲径通幽,迂回大南门外吊桥头通过。寺庙虽小,因地处旧城外,闹中取静,是幽雅的好去处。近处还有“蒲阳亭③”,此亭造型奇特,飞檐斗角,是城下一标志景观,解放前,此地以亭为名(今两地名均已不存)。
1921年三月,弘一大师经同学林同庄介绍来温驻锡此寺,长达12年之久。1930年前后,城墙倾圮,积谷山下开建中山公园,弘一大师在寺主寂山和尚支持下,将庆福寺“易其方位,以协形相”予以改造,并亲撰《题永嘉庆福寺缘册》,还为庆福寺缘册题过词,题词云:度④福之名,志乘不栽⑤,今所传者,嘉道间事耳。逮乎清季,寂公上人驻锡是间,整顿清规,增筑僧舍,勤修净业,广行众善;又复建莲池会,劝导缁素,一心念佛,求生西方。远绍庐山之遗轨,近媲法雨之高躅,胜名流传,遍及中国,承其劝导,临终正念,示现瑞相,往生莲邦者时有所闻,懿欤盛哉!上人光显法门,阐扬佛化,功在万世矣。余于辛酉,参学永嘉,依止上人,同住十载。尔者城坦⑥渐废,观瞻不尊,寺主因弘贤首,与上人谋,将欲重建殿宇,易其方位,以协形相,为立缘册,集募资财。凡诸善信当必生欢喜心,随力而助,所获功德,无量无边矣。
1932年重建后的庆福寺,前后两进,坐北朝南。山门上横刻有青石匾额“庆福寺”三个隶书①大字,穆静冲逸,醇⑦朴自然, 出自大师手笔②。后进为大雄宝殿,宽5间,内供贴金的“三圣像”,系乐清塑像高手黄崇寿在大师亲自指导下,由三块巨大的香樟木雕凿而成,体量不大,但庄严精美,塑像艺术水平“为诸寺圣像之冠”,大师还为大殿书写了“极乐庄严”匾额(现悬江心寺三圣殿)和长联。大殿东西各有轩楼三间。东首侧厅楼三间,是弘一潜修处,自号“晚晴院”,取自李商隐诗句:“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永嘉93岁陶文星书写匾额,弘一作《晚晴院额跋》。晚晴院前有小天井,植有花木。
使这座原先名不见经传的小寺院,成为海内外注目的佛教圣地。
新中国成立后,温州文管会曾建议庆福寺列为文保单位。1951年庆福寺成为温州市佛教协会会址,并在寺内筹建“弘一大师图书馆”,但不久该寺成为佛协主办的复生造纸厂,后又并入温州打字蜡纸厂。1956年市佛协筹备“弘一大师纪念堂”,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题写匾额,悬挂在当年大师闭关潜修过的“晚晴院”三间楼房,正中楼窗下的横梁上,古朴典雅。纪念堂的厅堂上首悬挂着大师的遗像,下面是其示寂前写给夏丐⑧尊居士信中的偈言:“君子之交,其谈⑨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郭尔忘言,花枝春满,天心同圆。”两边玻璃框中的对联是法师将要离开温州时所书的华严集联:“入于真实境;照以智慧光。”落款是“晚晴老人”。在右板壁上挂着琳琅满目的对联、屏条、横帔等墨宝。左边一联“众缘闲处尽;一念看来孤。”是大师初来温州时应寂山上人请求所书。右边两对是大师即将高⑩温时书赠因弘法师的。其一联语是“临行赠汝无多语;一句弥陀作大舟。”屏条大都是篆体朱书“南无阿弥陀佛”或“南无地藏菩萨”,其下附有许多墨书跋语。横帔则是“法喜充满”、“老实念佛”、“勇猛精进”……。厅内玻璃柜内还陈列着大师的《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杂阿含经跋》、信札,及其生前用过的碗筷等遗物。 大跃进,1959年挂牌昆仑化工厂,纪念堂搜集保管的弘一墨宝、图书文具和用品,散落民间。1987年1月,因旧城改造,庆福寺拆毁。虽当时许多有识之士提出整体迁移方案,但被当时担任主管城建的副市长所否决,一拆了事,现无迹可寻③,实乃温州一大憾事。
弘一大师乃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因慕温州山青水秀、气候怡和、人文鼎盛,曾在此寺常住达十二年之久,称温州为“第二故乡”,称庆福寺为“第二常住”,在庆福寺著有当代佛学经典之作《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并留下大量墨宝、题刻和寄出130封信函,对温州的历史文化地位影响深远。
今年是弘一大师诞辰135周年,全国多地都举办纪念活动,温州市佛协也正在积极筹办纪念活动,可惜具有重大纪念意义的庆福寺,作为近代史上最具影响的历史文化名人之一的弘一大师旧居没有得到重建,那将是温州的遗憾,这是温州对全国人民的一个文化交代,还弘一大师的一份信任和尊重,也是提升温州文化品格、创建历史文化名城的必要举措。
永陵注:
① 今中山公园南大门偏西 误
② 旁边还有女居士林 误
按:1952.12.所制第16号版图,标明庆福寺地号公园段1219;与女居士林公园段1209南北间隔有一丈二尺的原城墙并且城墙内外各有约1.5米小路,因此两者之间距离不小于7米。
③ 蒲阳亭—莆阳会馆。地号:1232 又名“天妃行宫”。
约1985年迁往江心屿九曲桥边,改名“花柳古亭”。
④ 度—庆。 2021-3-14添加 黄朝同 日前游览江心屿所拍摄
⑤ 栽—载。
⑥ 坦—垣。
⑦ 醇—淳。
⑧ 丐(gai)—丏(mian)。
⑨ 谈—淡。
⑩ 高—离。
阅读该文1720 馀字符,有三份之二以上(④~⑩)均为字体形似之误。
另有值得商榷多处,举例三:
① 隶书大字——质疑:大师墨迹称谓么?
② 大师手笔——既确认是大师手迹,“隶书?”字形不对!。
③ 现无迹可寻—就 “‘鱼鳞册’有迹可循”!只是很少利用丘形图、地号来找寻庆福寺原址者!
黄永陵 于温州知省斋 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