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前 言---------------------------------------------1
第一章 关于道学的基本问题-----------------------------1
第一节 道学是万物发生、发展的规律学------------------3
第二节 道学是“四维一絷”的理论体系------------------8
第三节 道学坚持一元论----------------------------15
第四节 道学是广义的相对论-------------------------20
第五节 道学是从实践中产生的------------------------23
第六节 道学坚持物质第一性-------------------------28
第七节 道学产生于有文字之前的历史上-----------------36
第八节 道学产生的大体地望-------------------------52
第九节 道学产生后的特殊传承方法---------------------69
一、 阴阳符号的创造----------------------------70
二、 象术的应用-------------------------------73
三、 《易》名三义的哲理蕴含----------------------80
第十节 道学是中华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83
第十一节 中国历史上的道学著作--------------------- 86
一、 《易》经传承道学的长短-----------------------86
二、 道书传道的优缺点---------------------------91
三、 论议式道学传承的功与过----------------------96
第二章 道学的基本名词术语----------------------------107
第一节 道-------------------------------------109
第二节 阴、阳----------------------------------116
第三节 太极-----------------------------------119
第四节 中庸------------------------------------125
第五节 形而上----------------------------------132
第六节 天道、地道、人道 --------------------------134
第七节 时变 -----------------------------------136
第八节 道德 -----------------------------------139
第九节 天命 -----------------------------------142
第十节 天人感应 --------------------------------144
第十一节 正道、顺道、逆道-------------------------151
第十二节 正名-----------------------------------154
第十三节 变通-----------------------------------156
第十四节 与时偕行--------------------------------159
第十五节 圣人、君子、小人---------------------------162
一、 “圣人”指对道学发展有贡献者------------------162
二、 “君子”是指有道德修养的人-------------------164
三、 “小人”即因自私逆道而行的人-------------------166
第三章 道学理论的基本原理----------------------------167
第一节 异性相引诸规律-----------------------------169
一、 阴阳相对的普遍性---------------------------169
二、 阴阳异性的互感、互引、互动性------------------171
三、 阴阳相交的互渗性----------------------------177
四、 阴阳互渗决定了事物的不纯性--------------------181
五、 阴阳互根的对称与守恒性----------------------183
六、 异性相引产生排它性--------------------------185
七、 异性相引是主导万物生发的基本规律---------------191
八、 阳显阴隐规律证明有暗物质的存在-----------------193
第二节 同性相斥诸规律-----------------------------198
一、 同性相斥的具体条件决定具体排斥形式-------------198
二、 同性相斥导致竞争双方力量产生消长---------------203
三、 事物质量的消长会导致物极必反------------------209
四、 物极必反是由量变导致质变造成的----------------211
五、 量变与质变--------------------------------216
六、 同性相斥是决定事物进化的基本规律---------------218
第三节 两种不同规律决定事物变化呈现有序性-------------220
第四节 “中正”观点与社会的繁荣和谐------------------228
第五节 道学的正名求实观点-------------------------239
第六节 事物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周期性-------------------245
第七节 天、地、人类是一个互为影响的有机整体-----------248
第八节 关于“时变”观点---------------------------252
第九节 “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255
第四章 关于治国的道理应用----------------------------259
第一节 道生法-----------------------------------261
第二节 家庭与社会伦理----------------------------270
一、 夫妇关系---------------------------------271
二、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278
三、 兄弟姐妹关系------------------------------282
四、 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82
五、 上下级之间的关系---------------------------283
第三节 执政者与人民的关系--------------------------284
第四节 民主与法制的关系----------------------------289
第五节 发展教育,明民以治--------------------------294
第六节 重视人才,选贤任能------------------------299
第七节 发展科技,扩大交通--------------------------308
第八节 以农为本,全面发展--------------------------314
第九节 战争与和平--------------------------------325
一、反对称霸与好战-----------------------------325
二、富民强国,必须强军--------------------------326
三、以正治军----------------------------------327
四、以奇用兵----------------------------------328
五、用天之生杀为战-----------------------------329
六、积微成著---------------------------------335
七、运用四维一絷理论于战争----------------------335
小结:以战去战,保卫和平------------------------337
第十节 保护资源,富民强国-------------------------338
第五章 关于学道修身的道理---------------------------341
第一节 尊道贵德--------------------------------343
第二节 修身正心--------------------------------346
第三节 整齐家庭--------------------------------348
第四节 尊己爱人--------------------------------354
第五节 立志做事--------------------------------356
第六节 尽忠报国-------------------------------358
第七节 诚信为人--------------------------------361
第六章 中西哲学的基本比较--------------------------365
第一节 四维一絷与线性思维------------------------367
第二节 人与自然的一元、二元之区别-----------------372
第三节 关于事物不同规律的论证之异------------------378
第四节 集体智慧与个人见解------------------------380
第五节 哲学产生时间之比较------------------------381
结语 需要老实向读者交待的问题-------------------------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