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诺奖的评价及《智慧论》最新加注


     

   2021年度生理学医学、物理学、经济学诺贝尔奖项先后出笼了。看得出来,占有明显获奖优势的美国仍然在突出单一形式逻辑至高无上的地位。上述这些奖项公布后,我国内媒体和进入微信群的短视频再一次掀起了中国科技和中国文化如何如何落后的舆论潮。似乎清朝后期100多年的科技落后,要成为中华民族不受他国尊重的永久标签。显然,这场舆论是基于诺奖前就有备而来的。

生理学医学奖有关人类一种单项感知基因的被发现,没有明确发现时间。其实《智慧论》早在2006年经东风高管唆使长江出版社索要书稿并潜出境外后就已经告知世人:人类遗传基因存在细微差别,一些天生的感知与不感知就源于人与人之间的细微遗传差别。诺奖评语只重点强调了“这几乎是一种不可能完成的课题,但仍然被科学家拿下了。”希望美国今后能够大度一些,《智慧论》并不为争诺奖研究撰写,更没有因有创新论断而否认技术性推理和实验过程的艰辛。但你必须承认人脑仅有单一形式逻辑思维而没有其它智慧的局限。

《智慧论》2016年以前的研究加注,已经有3处记录了美国心理科学的突发性研究进展,均与《智慧论》创新思维发现有关,其中一项被美国科学界称之为“革命性的”。在本书没有正式出版之前,作者之所以希望中国教育界和公务员队伍都能读一读这本非正式出版物,因为早读比晚读更好。因为美国科学界已通过非正常渠道早早就在研究这本书,尽管尚未修正好。

还因为本书的唯一宗旨是:要实现让哲学的每个毛孔透出科学的气息。这是一部与科学思维高度融合的哲学著作。它所表述的每一句话都有可能对不同人脑产生激活科研思维的作用,当然,究竟你能受教于哪一句话,我不清楚。下面摘录的是79章中的一部分,其中止于20211011日的加注段,表明了作者的宇宙观。其中的创新思维论断很可能与未来的诺奖有关。

            ——作者:胡志平

79  科学创新中如何展开联想翅膀?

…………

一直以来,笔者从未忽略展开“联想之翼”的辩证思维,其与唯物辩证法之间的关系思考,但也囿于以往哲学概念体系而未能及早做到有目的把“对立统一联想”主要引导到创新思维上来。所以恰好与同仁过去所掌握的对立统一规律的主要认知目的一样,那是为了改造世界观。其实,改造世界观应该在多种智慧锤炼中改造,不必只限于政治智慧和政治概念。

  毋庸讳言,过往中国哲学教科书只重视辩证唯物论的政治内涵。从上世纪至今100多年以来,马克思哲学所孕育的辩证逻辑范例,它原本能够起到的作用——包括“对立统一”方法论智慧,足以担当起启动和激发创新思维重任——积极培育联想思维习惯,增强人脑创新思维兴趣和能力。但目前,它没有回到它的思想原点发挥应有作用。在此以前,多数同仁所掌握的哲学观点均构造了大脑中的“政治概念积累中心”。因此,用于创新思维记忆唤醒功效中的“对立统一”概念,虽有概念形式却没有联想思维用途。

  实验课题(NO80)多少人知道对立统一规律与创新思维有关?

  中国多数高等院校考生在政治理论意义上的应试答卷中绝无可能丝毫不懂、甚至忽略了“对立统一规律”的政治思想含义。假如仍然是面对同一个概念,却换一种提问方式,比如设问:“在重大科学发现的联想思维方法的运用上,请回答(                 )是唯物辩证法中最能促进科学思维产生创新突破的有效思维方法之一。”如果不是“瞎蒙”而以填空方式回答此项提问的精准概念,可能绝大多数学士、硕士、博士答错,或无以凭答。

  实验课题:(NO81)怎样用对立统一联想中的“对称关系”取得创新突破?

  对立统一中的“对称关系”,其自然包含了对立、互动、对等以及多向对应等等科学含义。创立“相对论”的爱因斯坦、创立“控制论”的维纳、创立“黑洞理论”的霍金,这几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巨匠,均是依靠之前掌握并积累的既定概念,然后在自己“看不见也摸不着”的知觉以外的遥远领域或构成“黑箱”范围的神秘领域,通过自发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并自发寻找自然现象中的对称关系而使创新理论基石被牢固奠定。

  学界可继续验证上述观点是否正确?不论再复杂再庞大的理论构想,其核心概念就一两个。如果核心概念存在理论漏洞,整个理论体系将出现颠覆性破绽。西方学者期望颠覆辩证唯物论的手段,即是利用并攻击“物质与意识”两个基本概念在理论界定上存在的某些暂时不清晰不严密不完善的缺陷。维纳的“控制论”其两个核心概念是“信息输入”和“信息输出”也叫“输入”和“反馈”。维纳认为:只要有输入就会有反馈。如果没有这两个体现对立统一联想思维的新概念垫底,“控制论”思想体系无法建立起来。

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核心概念是“时间与空间”。没有这两个概念,广义相对论所揭示的物质运动规律就无法科学延伸到看不见的微观和宏观之神秘领域。正是凭借了时空变化的对称关系,爱因斯坦才能想象并且推导出两者在物质运动变化中的变化,将出现难以置信的时空奇迹。广义相对论在揭示宇宙时空关系上达到了人类认知指向的高峰。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如果没有我发现狭义相对论,别人也会发现。但是我认为,广义相对论的情况不一样。”他在暗示广义相对论作为理论猜想,不可能被他人发现。广义相对论既包含数学思维能力更需要纯熟的联想思维能力,且在很大程度上充分兼容了直觉判断力。

  人们称广义相对论“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注:汤姆逊语)。它运用两个概念相互对应的联想思维,猜到了宇宙空间的三大效应和一种客观存在。一是“水星轨道近日点的移动”,二是“光线在引力场中的偏移”,三是“太空领域光谱红移现象”。还有“一个客观存在”即预言了“引力场和黑洞的存在”。广义相对论发表之初,没有像狭义相对论那样反响热烈。过了十多年之后,逐渐有人对上述数种现象通过实验观察发现了相吻合的观测结果才产生巨大反响。可见联想思维的超前性能创造科学奇迹。

  霍金的“黑洞理论”是20世纪继爱因斯坦之后,当代智人对天体运动规律的认识再一次取得重大进展的科学理论猜想。“黑洞理论”所揭示出来的自然对称现象是“引力”和“膨胀”,也可另外表述为“收缩”和“爆炸”。就是靠那两组字词,使霍金才有稳固理论基石来精彩描述138亿年的天体演变过程,把他的“黑洞”现象揭示得淋漓尽致。后来升级换代的科学仪器所观察到的那些天体自然奇观,基本上都被“黑洞理论”超前解释。

早在霍金之前,曾经有大量观测图像和数据显示:宇宙中的“衰弱星体”有收缩运动表现,与“黑洞”相关的表现只有引力场现象。“引力场”是在霍金之前既有的概念定则,那时对黑洞应力的认识唯有“引力”。假设没有黑洞理论的“引力”和“膨胀”的对称式联想思维运动,我们只好遗憾地宣布:现代人对宇宙的认知未知何时才能迈出一大步!

因为,谁也没有办法漫游到宇宙空间去看个究竟,更不能穿越百亿年的时间长度去亲身实践天体演变。而联想式思维方法的精妙之处是,它能通过已知概念去寻求对立统一的和相互依赖的另一个未知概念,立足于坚实的客观世界此岸,去把握“离开知觉的那个外在世界”的彼岸。爱因斯坦早就在动员自然科学家们“亲自尝试运用哲学推理方法”。

2021107日加注:其实,宇宙的引力收缩和张力膨胀的共存现象,都来自于并统一于整个宇宙高速自旋的应力。笔者很容易就猜想到:宇宙中小到原子结构,大到银河系星云,它们始终保持着各自和整体的自旋运动。换句话说,但凡保持自旋运动的宇宙物质,才拥有从无序到有序、从不对称到获得对称、从不平衡到趋于平衡、从破缺性中寻求自足性的自然机制。

2021107日加注:如果某个天体失去了自旋力,它就会像彗星一样坠落,既无法通过自旋张力清除微粒子近身高热摩擦,也无法与星云整体保持对称与平衡,最终会在疾坠中磨损变小燃烧殆尽,也就是失去了在宇宙中继续存在的理由。可见,自旋是宇宙实现完美平衡的定律——它涵盖有统一中心的自旋,也包括以分散恒星和小黑洞引力的各自自旋。)

20211029日加注: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和杨振宁都曾用数字方程解释过宇宙作用力现象。也因为一个方程的普遍性用途,令两位大师在不同的时间点发出了同一感叹:宇宙应力机制的完美“一定是由造物主创造的”。作者也认为这个“造物主”不是人性化的而是宇宙运动的自然机制。地球人发现的所谓“外星人飞碟”,尽管还未摆脱科幻,但科幻中也同样设定是通过外沿自旋张力免于磨擦才与银河系高速周转并轨同步的。)

2021107日加注:自旋还可揭示另一种宇宙奥秘成因,即为什么银河系旋转中心的黑洞引力越来越大,其星系外沿的张力也越来越大?引力可导致膨胀加速吗?是的。陀螺高速旋转时,外延生风。宇宙黑洞依靠引力密聚物质质量,中心旋力增大,外延张力增大。这种对应关系是辩证逻辑的经典范例,也是中心引力与外延张力相对应的唯一精准的数学方程之解。)

20211011日加注:由此猜想宇宙黑洞应力的最大效应是奋力旋转甩出周边星系聚拢其它所有,最终凝成至热至密“奇点”并酿成宇宙大爆炸。这就是统一于自旋力的“引力”和“张力”也叫“收缩与膨胀”的必然对应关系。有人说宇宙“奇点”体积无限小密度无限大,物质占有空间在该处完结,物质的定义毫无意义。倘若一定要追问一句:你怎么知道“奇点”无限小密度无限大呢?难道不与想象中松软的海绵体占有体积相比较而论?曹冲称象的船吃水空间刻度相等,然同样重的岩石装船却比大象占有空间小10倍。你明明是依赖于物质的定义猜想出了奇点的体积和密度,何以要数典忘祖?)

20211011日加注:自然界的对立统一规律始于黑格尔猜想。很遗憾,他没有把这一辩证法硬核贯穿为辩证思维主线,却认定他的“胜辩智慧”是“绝对精神”释放。两相比较《易经》“阴阳辩”做到了主线贯穿;老子《道德经》的辩证思维则显出自然与人文更广泛意义的主线贯穿。马克思更伟大,他的辩证法摆脱了以胜辩为目的,确立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划时代丰碑,而且他把辩证思维融入科学思维并用对立统一规律贯穿哲学思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宇自旋,星系以自求平衡。这就是作者的宇宙观。)

由于爱因斯坦自发或自觉运用了对立统一联想,他成功了;由于维纳自发或自觉运用了对立统一联想,他成功了;由于霍金或是自发或是自觉运用了对立统一联想,他同样有建树。对立统一联想是激发人脑想象力的科学思维方法。然在过去的自然科学史料中,史家们并非懂得联想思维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他们在研究人类科研成果产生过程时,只看到了探索发现的末端促成最终或最后认知指向的形式逻辑演算及实证的功劳,而对联想思维的功劳只字不提。也难怪以往脑科学和思维科学尚未发展到今天这一步,何必怪哉?

20211020日加注:当然,爱因斯坦、维纳、霍金三人因未系统接受过辩证唯物论教育,所以在遵循对立统一联想思维中未高度自觉。爱因斯坦发现了宇宙黑洞的引力却忽略了对等膨胀的离心力,给后人落下了盲目指责他的话柄;霍金在阐述“弦论”时忽略了空间与时间的相互融合而使“弦论”成了思想深坑;维纳对信息的对应关系有基本把握但概念分析并不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