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风骨 万古长存 ----曾祥裕风水团队参观上海鲁迅故居和拜谒先生墓随笔


 鲁迅风骨 万古长存

----曾祥裕风水团队参观上海鲁迅故居和拜谒先生墓随笔

曾祥裕 曾海亮

(温馨提示: 曾祥裕将于11月19日在广州举办杨公古法风水学习班和择日班,报名热线电话、微信号13766307454)

曾祥裕风水团队曾到上海开讲《风水与养生》,完事后慕名去参观鲁迅故居和拜谒先生墓。

曾祥裕风水团队参观上海鲁迅故居和拜谒先生墓随笔

要问我所喜欢读哪位中国近现代作家的书?我最喜欢读的是鲁迅的杂文和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印象深刻。

鲁迅以笔作刀来剖析中国人的灵魂,意在“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让世人清醒头脑,为拯救病态的社会、病态的国民而发出痛苦的呐喊。

曾祥裕风水团队参观上海鲁迅故居和拜谒先生墓随笔

作家迟子建说得好:“上海是中国城市历史中最具沧桑美感的一册旧书,蕴藏着万千风云和无限心事。这里的每一处老弄堂,都是一句可以不断被注释的名言,注脚层叠,但于我来讲是陌生的。有一个地方,在记忆中却仿佛是熟知的,就是四川北路。这条路留下了许多历史名人的足迹,其中最难抹去的,当属鲁迅先生了。”

曾祥裕风水团队参观上海鲁迅故居和拜谒先生墓随笔

曾祥裕风水团队参观上海鲁迅故居和拜谒先生墓随笔

上海鲁迅故居位于山阴路上的大陆新村9号,是一座砖木结构,红砖红瓦的三层楼房,坐北朝南。我们怀着恭敬之心迈进黑铁皮大门,步入一个小花园,走上台阶,是会客室。中间摆着西式餐桌。西墙放着书橱、手摇留声机和瞿秋白去江西瑞金时赠给鲁迅的工作台。过玻璃屏风门,便是餐室。正中放着广漆八仙桌,四周是四只烤花圆坐椅。西墙角是一只双层碗橱和四只圆凳,东墙放着衣帽架。

曾祥裕风水团队参观上海鲁迅故居和拜谒先生墓随笔

 

曾祥裕风水团队参观上海鲁迅故居和拜谒先生墓随笔

二楼的前间是鲁迅的卧室兼工作室,朝南窗下放着书桌和陈旧的藤椅,鲁迅喜欢在藤椅上沉思,构思着文稿,许多思想深刻和笔锋锐利的杂文就在这里诞生。

一张铁床无声无息,在默默诉说他的主人生命倒计时还在为中华民族明天牵肠挂肚、辗转难眠.....

病重的鲁迅对死毫无顾忌,“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在鲁迅去世前4个月的时候,斯模特来女士请美国医师给他看病,拿着仪器仔细一照,发现鲁迅的肺已经烂到人类不能承受的极限,医师说;是什么力量使这位中国老人坚持着,如果在欧美,他五年前就已经见上帝了。

 

1936年,鲁迅重病缠身,后来他在这张铁床上不幸逝世。

我们看到梳妆台上挂着一个旧时的日历牌,日历定格在1936年10月19日。

 

我们屏住声息,细观了鲁迅生平展览,保存的1.7万余件陈列品,形成一条历史长廊,向我们回放 了鲁迅先生的思想发展和战斗历程,重点表现了他在上海十年中的社会和文化活动。

我们参观了鲁迅故居后,便去拜谒鲁迅先生的墓。

曾祥裕风水团队参观上海鲁迅故居和拜谒先生墓随笔

鲁迅诞生于公元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与世长辞,当时落葬在万国公墓。

公元1956年,国务院决定把鲁迅的坟墓迁移到虹口公园,就是现在的鲁迅公园,并于同年10月鲁迅逝世20周年时正式迁葬。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鲁迅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鲁迅先生的墓在公园较中的位置,坐北朝南,面积达1600平方米。

曾祥裕风水团队参观上海鲁迅故居和拜谒先生墓随笔

 

曾祥裕风水团队参观上海鲁迅故居和拜谒先生墓随笔

在墓前长方形的草坪上,矗起了一座花岗石平台,平台上塑有鲁迅先生的铜像。铜像高2.1米,先生身穿长衫,左手握书,自在地端坐在藤圈椅上,他那副忧国忧民的深思眼神让人难忘。

鲁迅先生铜像后面是壁式大墓碑,墓穴中棺柩上保留着沈钧儒先生书写的“民族魂” 。

碑后是屏风式土山,遍植松柏、香樟、樱花、腊梅、桂花树等。

墓碑宽10.2米,高5.38米,上面毛泽东亲笔题写的“鲁迅先生之墓”6个金光大字,灿烂夺目,气魄非凡。可见鲁迅的地位非同一般。

曾祥裕风水团队参观上海鲁迅故居和拜谒先生墓随笔

鲁迅是毛泽东最为心仪的现代中国文学家和思想家,罕见地称他为“现代中国的圣人”。

1937年10月19日,延安陕北公学举行纪念鲁迅逝世周年大会,他在大会上发表的《论鲁迅》演讲中说:“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毛泽东称颂鲁迅的硬骨头精神,认为他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 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毛泽东自称“贤人”,“是圣人的学生”。对鲁迅评价之高,在古今文化人当中,无出其右。

 

我们环顾墓区, 香樟木、广玉兰,浓荫遮覆,郁郁青青,心中想,中华民族振兴需要鲁迅这样的民族脊梁,鲁迅精神万古长青!

诚如作家郁达夫在《怀鲁迅》中曾这样写道:“: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巴金曾说:“先生留下的丰富的文化思想遗产将广泛为中国人民所接受,先生的智慧和光芒将更普遍地照亮中国青年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