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接二连三破发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信号


 新股本来被投资者当成无风险收益,虽然与新股市场化改革有点背离,A股历来偏重融资,二级市场很难赚钱,很多投资者希望借助打新收益补贴二级市场投资亏损,但是最近新股是接二连三的破发,有的破发程度还不低,投资者亏损不小,即使参与炒新,因为新股走势低迷,炒新投资者也是亏损不小,打新不再是无脑打新,以后打新可能要看看新股的股价和质地,才能决定是否参与打新。

周一上市的两家新股,盘中均出现过破发,但此后走势分化,可孚医疗低开10.89%,如果此时抛售意味着一签亏损5069元,最低跌到80.93元,亏损高达6080元,收盘价是88.97元,还是没有回到93.09元发行价,另一家新股凯尔达低开4.9%,如果投资者割肉,那么就割在了地板上。股价低开后快速冲高,触及停牌机制,收盘上涨10.76%,新股走势飘忽不定,投资者事先很难知晓。

实际上新股直接破发并不是今日开始,一天就两家新股直接破发还是很罕见的,中自科技10月22日上市,当天就宣告破发,其发行价为70.9元,而上市首日中自科技的最高价格为70.5元,如果以最高价卖出,这对于中签者来说,亏掉200元钱,伤害不大但侮辱极强,但是当天最低价只有58.88元,虽然数字很吉利,相对于发行价亏损了6000余元,伤害性就很大了,

可孚医疗和中自科技直接破发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业绩下滑,中自科技预计2021年1月至9月预计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500万元-5,400万元,同比下滑75.33%至70.40%,这业绩下滑可不是一点点;可孚医疗预计2021年1月至9月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30,982.46万元,同比下降约6.50%,业绩下滑越大,破发幅度越深,另外两家公司虽然在业内都是比较有名,但主营业务也缺少太大想象空间,中自科技主营是尾气处理催化剂领域,可孚医疗主营是血压计、护理床、红外体温计、雾化器、轮椅等。凯尔达一度破发也与业绩下滑不无关系,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为4,520万元至5,000万元,较2020年同期下降5.09%至14.20%。  此后股价回升,与凯尔达所处行业有关,可是媒体报道凯尔达“自研机器去年只卖了76台!这家科创企业被质疑是加工厂”,股价也出现冲高回落。

去年10月20日以来上市次新股中,已有40只个股跌破发行价,据同花顺数据统计,近3个月来,在A股上市的118只新股中,共有12只已经破发,近期新股破发增加,原因很复杂,不会是单一原因,一个是机构抱团报低价被媒体专家声讨,也被监管高度关注,机构报价可能有所抬升;另外是最近市场走势也不强劲,影响到新股走势,目前整个市场属于较为单一的结构性行情,那就是周期股上涨,另一个就是集中于光伏、锂电池、新能源汽车、风能、储能等少数热点,其他热点难以展开;三是新股发行节奏丝毫没有放缓,每周十余家新股是常态,未来北交所即将开市,新股供应更是难以减缓,新股早已经不再是稀缺产品,甚至出现过剩,市场对新股炒作难度增加,影响到新股二级市场表现,当然部分新股基本面平平又出现业绩下滑,二级市场自然会有反应,有的新股即使没有破发,但短线跌幅很大,较为典型的是丽臣实业,主营表面活性剂,发行价41.5元,第一个交易日最高涨到65.53元,可是接下来走势大跌眼镜。连续两个跌停,此后一路下探,今天收报44.43元,其业绩也是下滑的,:预计2021年1月至9月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为12,500万元-14,000万元,同比变动-18.09%至-8.26%。

新股破发虽然是市场化股市的常态,港股美股新股破发根本就是家常便饭,可是美股更加市场化,也没有所谓的新股节奏过快问题,不像A股总是有声音质疑新股节奏过快影响到二级市场走势,新股市场化改革并不彻底,新股破发对投资者伤害还是比较大的,专家媒体在谴责机构抱团报低价的时候,实际上部分机构抱团报低价并不低行业平均估值低,而是上市公司基本面确实不佳,导致募集资金不足,同时也应该谴责机构报高价带来的新股破发。

新股定价事关发行人、中介机构、二级市场投资者利益,作为掌控了询价权的机构资金,也是理性经济人,不应该头脑发热报出高价导致新股破发,既损害自身利益,也损害跟随打新的投资者利益。

从部分破发新股看,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业绩的波动,同时部分公司基本面也缺少好的想象空间,因此参与打新,也需要投资者关注上市公司的业绩预告,对于中高价发行的新股,更应该审视公司业绩变动,避免中签就是高位接飞刀出现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