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元巨幅油画《云图》与《存在之境:当代艺术展览》的时机


李天元巨幅油画《云图》与《存在之境:当代艺术展览》的时机

文、曹喜蛙


李天元的巨幅油画《云图》,创作在2013年,2015年我在他的工作室见过这幅画,非常震撼,尽管李天元的工作室算大了,但已经不能让这幅画的腰身申展开,它已经只能寻找更宽敞的“家”了。


李天元  布面油画  《云图》 2013年 400X860 CM

 

前些日子,在朋友圈看见天元发一些图片,好像是在清华艺博馆布展,我还以为是他的个展。因为看见这幅《云图》,我就感慨了一下,说这样的巨幅作品难得在美术馆展览一次。他说是22日开幕,欢迎我去。他以为我知道这次展览的事情,其实这是一次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重要的当代艺术收藏展,后来在徐虹老师在朋友圈发的资讯才知道这次展览就是徐虹任策展人的《存在之境:当代艺术展览》,所以后来我就一直关注这次展览的新闻和公开资讯,也上他们的官网专门看了,大家能看到的关于这次展览资讯我基本都看了。我不喜欢看小道消息,当然如果有小道消息我也会参考一下,这是我观察新闻或观察艺术生态、评论的特点,因为我是职业报纸编辑出身,干的就是新闻短跑的事,评论也大都是短评,图的就是快,所以这次我发的那篇评论《某某嫖娼的新闻里咬人的狗到底是哪只?》,也是类似时评的艺术时评。

当代艺术大多数干的事跟我类似,当然也有长期思考后的表现,大都关注的是当下世界和境遇,这与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有关,跟传统艺术有很大的区别。现代世界是完全跨界、融合、快捷、互联网、大数据、全球化的,甚至也是太阳系、银河系、元宇宙的,现代世界本身是非常复杂的,这种复杂是内在构造的精密,当然它的原理非常简单,就像1与0的2进制的累计,对这种累计的认识只有电脑的算法能读识,表面的繁琐、无聊、碎屑、纳米就是我们亲历的重复痛苦,抑或追求的修行、整洁、无暇、赞歌就是我们见证的神往神迹,这就是我们当下真实微积分的境遇。


 

 

整个《存在之境:当代艺术展览》,我就曾经邂逅过李天元的这一幅《云图》,它现在还储存在我的脑库,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所以今天我才会在这一个时刻,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这一个关于中国当代艺术重要收藏展的时机去评论它,这次展确实是中国当代艺术从边缘走向中心、历史、学术、未来的一次开先河的展览,在这样的一个时间点上,我不得不专门把这幅杰作提出来说一说它的重要性,也希望引起更多的专家关注这一次展览和这件作品。这幅画的图片在网上发的时候,因为横向的尺幅较大,要展示整个画面呈现出来的整体就变得很小,所以就失去了欣赏它的震撼,所以这次发图片时从二分之一处分成二部分,另外发了一个竖的可以在手机上侧着看整体的图片。这幅画的整个色彩非常鲜艳,以红色为主,边缘部分自然就暗了下来,而整个中部和横向部分就如一个巨大的星河,非常壮观,但实际上它呈现的是一个电波抽象世界,而不是我们平常近距离眼睛的视觉世界,理论上这种壮阔的场面除了借助类似天文望远镜、天文摄影机才有可能看到,相对眼睛直接看到的就相对复杂了,眼前这幅画恐怕只能产生于我们这样的时代。


李天元  布面油画 《云图》之1、2联

 

                        李天元 布面油画 《云图》之3、4联

 

《云图》画的是一个我们这个时代中国人不同于以往的精神世界,这分明是一个有关意识的世界,这是一个电波魂魄肖像云的暗宇宙,这是非视觉的意识互联的大数据链接某个瞬间的截面图。他的创作者有我们当下世界高级精英对宇宙认识的世界观,有观测宇宙的现代技术,有宇航员踏入宇宙空间的一切共享知识,有现代无神论、生死面前自由与平等的人生观,有中国这块土地上大多数人一样或重叠的价值观。那一刻,在艺术家的脑海里有一个与他关联密切的人的肖像,然后这肖像在他的自由世界里蔓延,有的会变得坚硬,有的会变得软弱,也有的会突然爆棚,这个肖像的魂魄的会形成他的宇宙云图,他们在他的脑海里,但也在自然宇宙的自由空间,重叠了,而此刻也在艺术家的笔下的呈现为这一幅油画。

对,艺术家描绘的就是意识,就是意识的电波,就是那一个想的那个肖像,就是那一个当下,为了这当下的肖像的爆棚,艺术家拼了命,画了这幅巨幅油画,高4米,宽8.6米。我不知当初艺术家怎么就想到要画这么一幅大画,一幅有点疯狂的油画,可能我们有很多人都想过这么一个肖像,日日都想到过,那电波已经越过万水千山,穿过云层,对是搭载中国的长征火箭,到了宇宙空间的,那一个是真的自由了,逃开了地球引力,跟嫦娥一样自由了,从此也可以在月球背面养一窝月球的兔子,任我逍遥了。当然,这个时代电波媒材已经不是新奇了,视频、音频、网络等都是电波媒材质地的,而意识则还是一个相对抽象和陌生的世界,更不要说如今已是一个互联、融合的立体世界,这个本来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早就有很多艺术家在探索这个相对陌生的暗世界,比如李天元的这幅油画就是呈现的暗世界,或者至少是遥远的星河、电波、意识、互联或它们重叠的世界。


                  李天元  《云图》(局部) 核心肖像

 

2016年1月11日,中国正式批复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中国火星探测任务正式立项。2021年5月22日10时40分,“祝融号”火星车已安全驶离着陆平台,到达火星表面,开始巡视探测。2021年5月,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完成在轨测试验证。6月17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2021年10月16日6时56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进驻天和核心舱,中国空间站开启有人长期驻留时代。随着中国宇宙空间站的正常运行,随着中国火星探测器的到达火星,中国人的自我意识已经可以任我宇宙翱翔了,至少我们在脑海里都可以实现意识在宇宙空间的自由了。

李天元这一幅《云图》画的就是以中国人探索宇宙空间的大背景上,也在表现一个中国人的意识自由的肖像电波,是中国人当下一个个体瞬间脑海中某个意识聚集的精神波段,这个精神波段就好像梦镜一样,映照在一幅油画布上的影子截面一样,当且仅当有一块合适的幕布才能看见,否则它永远是抽象的无法理解。

艺术美学一般不外乎二个去向,一个是简洁,一个就是复杂。通过互联网人类发现拥挤的地球世界还有一块飞地,就在自己的身边竟然还有一个空间还是荒原、无人区,但现在人类已经开始在这片飞地自己缔造一个元宇宙的世界,因为一不留神人类发现这片虚拟、电波、隐秘的世界,这是一个以往被眼睛视觉遮蔽的世界,这个世界不要眼睛只要心的跳动意识就能冒火花,在这个虚拟的世界完全独立的人类个体意识已经可以走的更远,而且真的可以坐地日行八万里,这一切都是当代艺术与复杂科学完美的结合,艺术想象早已经插上了科学的翅膀,芯片与心早都已经融合了。当我们还在质疑外星人到底长什么样的脸的时候,“祝融号”火星车已经就是智能机器人了,它的生命形态模糊了动物、生命、机器人、智能机器人之间的概念和定义,而科学伦理早就被哲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提出来了。

李天元的《云图》就是通过复杂美学呈现的看不见的世界的意识,尽管只是脑海里一个肖像的链接,这是心在闭上眼睛时的与其他人的肖像的聚合,艺术家企图以一幅巨幅油画给我们展示这个空间世界的辽阔无限,在中国宇航员到宇宙空间站探索宇宙空间的时候,艺术家也在借着电波在意识原本黑暗空间探索,不管前面是黑洞还是火焰。我查了下,神舟十二飞船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三舱结构,总长度约9米,而李天元的这件作品《云图》由4联组成,总高4米,宽8.6米,与9米只差40公分,这也算是李天元有雄心有志向的飞船级史诗的油画作品了,应该是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此次《存在之境:当代艺术展览》的最大收获。

2021年10月29-30日于北京月牙殿


李天元字效坤,居住生活于北京。1965年生于双鸭山市,1980-1984年就读于中央美院附中,1984-1988年就读于中央美院壁画系,获学士学位。硕士学历,美国麻省艺术学院访问学者。现任教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获首届中国油画年展金奖,参加过第七届全国美展,《变化——北京上海前卫艺术展》哥德堡美术馆,瑞典。《中国油画肖像艺术百年展》中国美术馆。《过去与未来之间》国际摄影中心,纽约,芝加哥当代艺术博物馆等国际国内艺术展。


 

 

存在之境:当代艺术展

展览时间 2021年10月22日–2021年12月12日

展览地点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一层展厅

总 策 划 杜鹏飞

学术主持 苏 丹

策 展 人 徐 虹

策展助理 葛秀支 赵 晨

项目统筹 王晨雅 陈兴鲁

视觉统筹 王 鹏

展览及视觉设计 王 宁

展览执行 陈兴鲁 王 宁 葛秀支 苏 伟 赵 晨

图录编辑 苏 伟

图录设计 王 宁

文本翻译 许小凡

宣传推广 李 哲 刘垚梦 周辛欣 肖 非

主办单位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鸣  谢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 世纪金源集团

展览简介

本次展览汇集了13位活跃于中国当代艺术舞台的重要艺术家的创作,从不同方面展示了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间的变化和发展,力图呈现这些艺术家个体的思考及其与中国当下的文化、社会情境的互动。展览以一种比较含蓄和多义的角度,概括和描述中国当代艺术的生存经验,这种经验既指日常的场景,也指当代艺术家对生存的思考和表达。我们能在这些作品中体会艺术家的情绪,喜好、冲动、意愿、想象,也能看到他们的纠结困惑和疑虑。这种精神因素由中国的现代性带来,也必然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现身。 

该展览是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自主策划的以中国当代艺术的研究与收藏为目标、分批次收藏现当代艺术作品项目的首个展览,并以此为开端,逐渐丰富馆内当代艺术收藏体系,满足博物馆学术建设和展览需求。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