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论严复 ——纪念严复幾道先生逝世一百周年


 

  习近平论严复

——纪念严复幾道先生逝世一百周年

                                                            陈端坤

  历史在偶然中孕育必然。

  100年前,1921年10月27日,福州郎官巷,严复带着民族复兴、富国强民的梦想,抱憾离去,留下“太平如有象,莫忘告重泉”之遗嘱,谆谆期盼后人。

  新生的中国共产党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为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筚路蓝缕,拼搏奋进,征程百年,力行致今。

  历史在偶然中孕育必然。

  2012年11月29日,北京,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中国梦,“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

  当晚,天津,在解放军交通军事学院参加“严复与北洋水师学堂”学术研讨会的严以振、皮后锋、陈端坤、严孝鹏等同志,第一时间从《新闻联播》屏幕上看到:习总书记身旁、《复兴之路》大展版上,正是严复像和《天演论》手稿。此刻,全中国有心人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目光交汇、聚焦,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谱上闪耀光芒。此刻,我们心中更有特别异常的感动。

  历史在偶然中孕育必然。 2021年3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坊七巷,走进郎官巷严复故居。跟随总书记的脚步,我们一同穿越波澜壮阔的时光隧道,观鸿儒之志、感浩然之气、悟爱国之情。屏气倾听百年前严复在此留下“中国必不亡”“两害相权,己轻群重”“有王者兴必来取法”惊雷一般的预言警句,仰望这位“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里程碑式的巨人”,体味中共百年来历任高级领导人对严复历史而又极具现实意义的崇高评价,不禁思接千里、心潮汹涌、惊叹叫绝:

  历史在偶然中孕育必然。

  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都有对严复精到的、历史性的评论。

  一、习近平发展了毛泽东对严复的评论

       毛泽东首次把严复与近代三个叱咤风云的政治人物并提。他在纪念中国共产党二十八周年的长篇政论中说:“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

  从此学术界才比较一致的论定,严复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和翻译家,但是很少有人评论严复是政治家,更别说他是叱咤风云的政治人物了。

  只有习近平,更着重从国家政治层面评论严复,评价严复的历史地位和政治作用。1949年以后,中国政治家中,像习近平这样正面、直接评论严复,是仅见的。

  习近平肯定“严复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和爱国主义者。”①并强调指出“严复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寻找救国真理的第一代知识分子的代表,他爱国主义和追求真理的思想,他严谨的治学精神,他对教育的重视和对教学的严肃态度,代表了千千万万中国知识分子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走过的道路。” ②习近平赞扬严复“为了救国图存,寻求富强之路,严复勤奋学习,艰苦译著,勇于进取,敢为天下先”②,“表现了作为一个先进的中国人非凡的见识和勇气”①,习近平继毛泽东从先进政党百年奋斗历程的角度,肯定严复“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②。习近平的这些崇高的政治评价,凸显严复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和国家政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革命的历史进程证明:思想启蒙是政治革命的先行和必不可少的一课,如果没有深入的思想启蒙,政治革命是难以胜利或即使胜利也难以巩固。政治家必须是思想理论家,更应是启蒙思想家。1905年,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当面赞誉启蒙先驱严复:“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习近平评价严复是“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更是有“非凡的见识和勇气”的政治家;从思想启蒙与政治革命的关系来看,从严复一生的言行和进取目标来看,不难理解毛泽东把严复与叱咤风云的政治人物并列,不但毫不为过,而更显得中国共产党人历史发展的远大眼光和时代领袖的胸怀。

  二、习近平论述“严复的科学与爱国思想仍不过时”,并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

       严复书房自拟对联“有王者兴必来取法,虽圣人起不易吾言”,充分表达他的理想和自信。然而严复生前没有实现自己的期望,晚年常感叹“我生不辰,无补於国”;他在死后很长的一段时期,都被視为“保守与反动”,是支持袁世凱、張勳的帝制与复辟、肯定“尊孔复古”、反对白話文的一股“逆流”。真是“平生献玉常遭刖”,直至百年后的今天,还有教授学者公开质疑严复是“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⑦。真正理解严复思想,开发严复“和氏璧”者,⑧不是一般教授学者所能胜任的。

  严复终于等到了“王者兴”的新时代。习近平真正理解严复“有王者兴必來取法”的理想追求:

  严复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高举科学与爱国两面大旗,以‘ 开民智’、‘鼓民力’、‘新民德’为己任”。③习近平强调“时至今日,严复的科学与爱国思想仍不过时”。③“必来取法”的时候、“王者”到来了。习近平阐述道: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18世纪中叶,由于蒸汽机应用于工业,引起英国产业革命,从此,中国与西方工业国家拉开了近二百年的距离。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在帝国主义坚船利炮之下,腐败的清王朝与帝国主义列强先后签订了……《马关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尤其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更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任意宰割、蚕食瓜分的对象,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严复挺身而出,高声疾呼,投入救亡图存斗争之中。他高举科学与爱国两面大旗,以“开民智”、“鼓民力”、“新民德”为己任:一方面,‘摒弃万缘,惟以译书自课’,先后译注了《天演论》、《原富》、《法意》、《穆勒名学》、《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和《名学浅说》等十余部西方学术名著,内容涉及生物学、社会学、伦理学、经济学、法学、哲学、政治学等诸多学科,以图师夷制夷,疗贫起弱;另一方面,以高度的爱国热忱,针砭时弊,抨击封建专制,鼓吹变法维新,连续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原强续篇》和《救亡决论》等政论文章,以警醒国人,企求‘治国明民’之道,挽救民族危机。严复的这些译著和评论,在当时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清王朝统治下的旧中国思想界,宛如巨石投入深潭死水,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时至今日,严复的科学与爱国思想仍不过时。”③ 严复科学与爱国思想的核心,是将西方文化的优点与中国固有的智慧结合在一起,以“调适”的方法,企求“治国明民”之道,解决中国最迫切问题,指导中国走复兴之路,建立富强、自由与文明的新中国。这是严复终生追求的事业,是严复的“中国梦”。

  中共十八大刚闭幕,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政治局全体常委,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并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这“几代中国人”当然包括以严复为代表的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寻找救国真理的第一代知识分子。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再次谈及严复:鸦片战争后,“为了寻求救亡图存之策,林则徐、魏源、严复等人把眼光转向西方”。⑩走进新时代,严复的“中国梦”,他的科学与爱国思想,他的“治本”、建国构想,仍不过时,“虽圣人起不易吾言”,习近平更赋予其新时代的意义。习近平说:

  “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面对汹涌的全球化浪潮,进一步开展严复思想研究,无疑将有助于中华民族的凝聚与振兴,有助于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事业,有助于中国走向世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①

  三、习近平号召国人学习严复“首倡变革”的精神并警惕变革“慎勿为私利者所把持”

  习近平理解、评论、赞誉严复,是一种汲取、一种创新、一种胸怀,更是一种自信。他对严复的评论和赞誉,并不单纯是对于历史人物的臧否,其更代表了一种导向——当今,严复终生的秉守、追求,并未取得成功,当下的中国以及中国人,有必要继承、完成严复未竟的事业,有必要人人成为“放眼看世界”的严复。⑾1997年习近平为“严复与中国近代化”学术研讨会题词:

  “严谨治学,首倡变革;追求真理,爱国兴邦。”

  这是对严复一生的言行与努力的赞赏,也是在当今这样一个重要历史节点,发出的一种导向,要求“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记住严复”,④都应该学习、记取、继承、发扬严复的精神品格,汲取他的智慧与勇气,并以其为参照,大力推进百年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伟业。

  习近平说:“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和发扬严复的首倡变革精神。严复是清末中国维新运动最坚决、最权威的理论家。严复在传播维新思想、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方面,做出了同时代人所望尘莫及的贡献。他以一种崭新的资产阶级世界观,从思想根基上冲决封建主义意识形态的桎梏,成为近代中国思想界占有支配地位的先进思想,对当代以至几代人的政治变革发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严复通过对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分析,斩钉截铁地宣称清王朝专制制度非变不可。他连续发表多篇政治论文,提出:‘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百虽易人,不能治也。’‘天下之理最明,而所必至者,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他的变革思想是多方面的,政治上兴民权,重自由,实行君主立宪:经济上办实业,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文化思想上,倡西学,育人才,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等等。他的不少论述不仅成了当时维新变法的最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最锐利的思想武器,而且对于辛亥革命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也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开辟了道路,甚至至今还可以借鉴。”② 二十六年前,习近平就已经强调:“我们更要学习和发扬严复这种首倡变革的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大力推进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⑥习近平接着说:“当前,全国人民正在全面贯彻中共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步伐,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这样的历史时刻,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严复的爱国主义精神,改革创新的思想,提倡科学教育的实践和知识渊博的精神财富,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⑥“挂帆沧海,风波茫茫”。“世变之亟”⑨,大潮激荡。“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面对汹涌的全球化浪潮,进一步开展严复思想研究,无疑将有助于中华民族的凝聚与振兴,有助于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事业,有助于中国走向世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①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要求在学习严复“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大力推进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时,不要忘记严复在《拟上皇帝书》中对光诸皇帝的提醒:“今日中国,不变法则亦已矣,必变法则慎勿为私利者所把持。”⑥敏感地预见,及早告诫中国的改革者和改革领导者,要警惕改革开放也可能被既得利益集团“私利者所把持”,将不利于改革开放的健康发展。

  习近平号召国人学习严复纯正的爱国心和振兴中华的紧迫感习近平说:“严复的一生,首先是爱国者的一生,他的一切寻求、一切进取、一切成功都是与其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分不开的。②李克强在福州严复故居说:严复“葆有一颗纯正的‘中国心’”。④习近平评论严复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1884年马江海战惨败后,他就开始对李鸿章等洋务派的‘新政’表示不满。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使他更不能沉默了。他爱国激情奔放,认为‘身贵自由,国贵自主’,如果一旦丧失独立,‘其生也不如死,其存也不如亡’,他决心‘吾奋吾力,合群图强’,呼吁全国‘同力合志’‘联一气而御外仇’。从《严译名著丛刊》的八部著名译著看,都有明显的爱国倾向,其中《天演论》、《原富》、《法意》以及《名学》所表现的爱国思想尤为突出。他不是为翻译而翻译,而是借重译著,并通过序言和大量按语,表达自己的爱国思想和爱国主张,从而希望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② 严复一生心系祖国前途,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具有高度自觉的爱国精神和不屈的民族气节。习近平举例说:

  “比如,他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就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思想动机。中法马江海战和中日甲午海战的连遭惨败,使他预感到亡国灭种的危机,为了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他不顾酷暑,奋笔疾书,希求从西方寻求真理,拯救祖国的命运。他借翻译呼吁:‘只要发愤,变法自强,中国仍旧可以得救,存亡生死,其权仍旧操之于我!’给全国人民敲起救亡图存的警钟。”⑥“在1898年翻译出版赫胥黎《天演论》时,提出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的世界中,如果中国不振作起来,必将灭亡。这一口号一出,很快地在当时中国知识分子中形成共识:中国必须竞争图强,否则就会亡国灭种,给振兴中华以极大的紧迫感。”⑥严复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激励救亡图强;反对卖国求和,呼吁抗战到底。习近平评析说:

  “1895年2—3月,他连续在天津《直报》上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等尖锐的政论文后,闻知清政府又派李鸿章去日本,准备接受日本提出的‘和约’条款,深感形势紧急,于3月29日再发表了《原强续篇》,呼吁继续抗战,反对签署卖国条约。他说:‘今日之事,舍战固无可言!’‘唯有与战相终始,万万不可求和。盖和则终亡,而战可期渐振。’这充分表现了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意志。他看到当时中国作战的将士‘将不素学,士不素练,器不素储’,朝廷的官吏‘法弊之极,人各顾私’,‘于时事大势瞢未有知’,‘其尤不肖者,且窃幸事之纠纷,得以因缘为利,求才亟则可侥幸而骤迁,兴作多则可居间而自润’。他对祖国命运忧心如焚,‘岁月悠悠,四邻眈眈,恐未及有为,已先作印度、波兰之续。’于是,他大声疾呼,要救亡图强:‘鸣呼!吾辈一身无足惜,如吾子孙与四百兆之人种何!’其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⑥“1897年以后……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伸手中国划定‘势力范围’,妄图瓜分中国。严复先后在《国闻报》上发表《驳英<泰晤士报>论德据胶澳事》、《论胶州章镇高元让地事》、《论胶州知事某君》等文章,猛烈抨击帝国主义侵略行径,抨击中国官僚腐败无能、丧权辱国的种种丑行。”⑥严复“葆有一颗纯正的‘中国心’”,严复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自觉、理性、纯正、强烈而深沉。习近平对学习严复爱国主义的现实意义,多次做了全面的论述。他说:“在祖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爱国主义具有团结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是振兴中华的强劲动力。我们要学习严复这种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齐心协力,为建设富强、繁荣、民主的祖国贡献自己的一切才智和力量。”②

  四、习近平认为严复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里程碑式的巨人其思想具有跨文化、跨时代的意义

       从学术文化层面评论,习近平认为严复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里程碑式的巨人” ②。“严复是精通国学,传播西学的大师,……开创了中国近代文化史的新纪元”。百年来严复研究,像习近平这样将严复置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的坐标系中,直截指出其历史的、普遍的文化意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和划时代的巨大贡献,也是仅见的。习近平论述严复“成为里程碑式的巨人”的历程:

  “严复…他早年是福州船政学堂的优等毕业生。1877年留学英国格林尼次海军大学,注意研究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为拯救中国之借鉴。三年后学成归国,先后担任过福州船政学堂教习,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办(校长),上海复旦公学(复旦大学)校长,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总监督(校长),安徽安庆师范学堂校长,掌教二十多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他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专心致力于翻译工作,并先后在天津《直报》上接连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政治论文,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反对顽固保守,宣传变法维新,主张向西方学习,努力救国图强;并上皇帝书,力主变法。他译注的赫胥黎《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唤起国人救亡图存,对当时的思想界影响极大。他还曾协办北京通艺学堂,主办天津《国闻报》。戊戌政变后,翻译《原富》、《法意》、《名学》等书,较有系统地介绍和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逻辑等学说,译文简朴,态度严谨,首倡‘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成为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里程碑式的巨人。”②纵览世界历史,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常常与其民族精神的崛起和民族文化的复兴息息相关。严复科学与爱国思想,如此强烈地影响着近代、现代中国变革图强、民族复兴,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理所当然成为民族思想文化精神财富,必须加以继承发扬。习近平说:

  “我们要学习和发扬严复学贯中西的渊博思想。严复是精通国学,传播西学的大师,他才兼文理,学贯中西,著译丰富,开创了中国近代文化史的新纪元。”②陈宝琛评严复学术曾说:“君于学无所不窥,举中外治术学理,弥不究极原委,抉其得失,证明而会通之”。“会通”二字,即结合了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会通中西的思想特征。习近平特别关注并评述严复学术文化思想特征及其独特的时代意义。习近平阐述道:

  “(严复)他痛陈八股的弊病,指出其‘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三大害,揭露‘其为祸也始于学术,终于国家’,主张‘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他批判‘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他说:‘有牛之体就有牛之用,有马之体就有马之用;从来没有听说过可以有牛之体而有马之用。’在译注《天演论》中,严复将斯宾塞的‘普遍进化论’与中国古代《易经》中所包含的丰富的进化论思想因素融会贯通,从而勾勒出自然、社会不断进化的新宇宙观。”②习近平指出严复的“会通”文化发展观及其实践,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中国近现代文化史表明,‘国粹主义’和‘全盘西化’都是有害的。从严复到鲁迅并直到今天,中国新文化的发展创造都是在不断探索、实践类似严复这条‘阔视远想,统新旧而视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而后得之’的道路的。我们今天学习严复才兼文理、学贯中西的渊博知识,继承其宝贵精神财富,就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又充分体现新时代精神;还要探索中西文化交融的途径,立足本国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服务。”②严复开通中西文化交融的途径,不仅探索、实践中国新文化发展创造的道路,而且对于中国与世界跨文化交流与沟通,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在格林威治《严复,帝国留学生与皇家海军学院》国际学术研讨会展览开幕会上,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特别重温了习近平主席对严复的评价,称严复“表现了先进的中国人非凡的见识和勇气”。他说:“我们在这里纪念严复先生,就是要弘扬他开放包容的精神,首倡变革的精神以及他甘当沟通和理解桥梁的精神。” 赞扬了严复先生对于中国与世界跨文化交流与沟通作出的开创性贡献。

  不同于“纯”学术研究,作为政治家的习近平更是将严复思想文化精华作为重要思想理论源泉,深入挖掘和阐发严复思想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加以直接采撷、创新,成为新时代的思想文化精神。“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表现出高度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了习近平如何创造性运用了嚴復思想文化精粹,为文化创新作出表率。他说:

  “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传统。今天我们纪念严复,就是要弘扬严复所提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奋发拼搏,‘与天争胜’的竞争意识;要弘扬‘与时推移,进而弥上’,‘夏葛冬裘,因时为制’,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的思想;要弘扬‘统新故而视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中西融汇,古今贯通,‘阔视远想’,为我所用、为今所用的思想;要弘扬‘新知无尽,真理无穷,人生在世宜励业益知’,学海无涯,永无止境的思想;要弘扬‘学如建大屋然,务先立不可撼之基’,‘掘之穿之,必求实地’,‘有实地乎,事基于此’,‘即识寻真’,‘藉思求理’,脚踏实地、崇真务实的思想。总之,弘扬严复学术思想对于今天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先进文化,促进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有着深刻的现意义。”①

  注释:

  ①习近平:在纪念严复逝世八十周年暨《科学与爱国》首发式上的讲话(2001.11.9.)(福建省严复学术研究会编《严复逝世八十周年纪念活动专辑》,第2页)

  ② 习近平:《93年严复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序言(《93年严复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海峡文艺出版社,1995)

  ③ 习近平:《科学与爱国——严复思想新探》序(《科学与爱国——严复思想新探》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④ 李克强:“严复学贯中西,是第一批‘放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他向国人翻译介绍西学,启蒙了几代中国人,同时,又葆有一颗纯正的‘中国心’。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记住严复。”(李克强:2015.4.24.视察福州严复故居纪念馆讲话。新华网2015.4.25.)

  ⑤ 习近平为“严复与中国近代化”学术研讨会题词:“严谨治学,首倡变革;追求真理,爱国兴邦。习近平。一九九七年十二月” (《严复与中国近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彩色插页,海峡文艺出版社1997)

  ⑥ 习近平:在福州市纪念严复诞辰1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94.1.6.)(《严复诞辰140周年纪念活动专辑》福州市纪念严复诞辰140周年活动筹备组编,1994.7. )

  ⑦ 近年来出现一些关于严复的奇谈怪论,其实并不新鲜。有论者认为:“自《天演论》出炉,‘社会达尔文主义’迅速俘虏并统治整个中国知识界垂20年。”“误译坑害历史进程。”有的说:“《天演论》实乃典型的反面教材。生性懒散且久染鸦片瘾的严复,不愿意翻译斯宾塞的著作,转而选择去翻译赫胥黎内容精简的小册子《进化论与伦理学》,同时扭曲原著旨意,大量掺入自己的私货。”有论者针对李克强盛赞严复,专门发文要为我们“揭发严复‘不为人知的另一面’”,要为人们“拨开历史”,按照胡适“凡论一人”要“爱而知其恶”的评析方法,还原一个“矛盾的双面的严复”。直至2018年,有位列席福建省严复学术研究会座谈会的教授,在会上直言不讳说:“严复算不上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更不是教育家”。其余纠缠严复“四应科举”、“妻妾三人”、“鸦片成瘾”和生活细节等议论,固不值一驳。

  ⑧ 1993年,在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科研处,丁守和研究员等对来访的福州市严复研究会陈端坤秘书长等人说:严复是“和氏璧”,他是福建的“宝”,是中国的“宝”,离开严复,中国近代史就没办法写了!思想文化史、新闻史、海军史,政治的、经济的、教育的……严复是第一人,无论什么学科的学术研究都不能避开严复,中国近代史绕不开严复。你们福建把严复研究会的旗子举起来,我们发动全国各省社科院支持你们!

  ⑨《天演论》末段:“诗曰:‘挂帆沧海,风波茫茫;或沦无底,或达仙乡;二者何择,将然未然。时乎时乎,不竦不戁,吾奋吾力,丈夫之必!’”

  《论世变之亟》是严复首篇见报的政论文章。

  ⑩ 严书翰陈端坤:《习近平同志与严复研究》(中共中央党校《理论动态》第2177期,2019年6月10日出版)

  ⑾ 祝振强:《李克强总理赞誉严复传递三大讯息》(新华网 2015.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