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的创意“再造”:基于“印象”系列的探讨


  近年来,随着现代游客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感的不断升级,文化体验已然成为旅游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博物院推出的“考古盲盒”深受网友热捧,如今逛博物馆成为中国社会的“新风尚”,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年轻观众中享有极高的好评度,甚至显著提升了年轻人应聘文物修复工作岗位的热情,“内蒙古礼物”、“海神妈祖”剪纸艺术节再到湘西“夜芙蓉”、乌镇戏剧节…文化遗产传播有多少种可能,文化遗产体验有多少种形式。文化遗产的创意“再造”,是现代人以现代方式对“过去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正如魏小安提出的“创造未来文化遗产”,既文化遗产是“过去献给现在和未来的礼物”,也应是“现在献给未来的礼物”。

  文化遗产指的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以及人民群众世代相传的、反映其特殊生活方式的口头传统、表演艺术、民俗节庆、传统知识和实践等传统文化形式。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并遗留下来的文化财富,对社会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同时也是现代旅游业的重要组成内容。邹统钎指出旅游的基础一方面是基于遗产,另一方面是创意,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是将两者的融合,在遗产的背景中进行创意,在创意的表达中传播文化。例如《印象·刘三姐》全景式山水演出,突破舞台局限,以山水间的空旷地、水面等作为舞台,将山水实景的表演形式与艺术内容相融合,使得游客来此不仅可以看到恍若仙境的桂林之美,也能感受到多彩的民俗文化,《印象·刘三姐》的成功,开创了中国“大型实景演出”的先河,清丽的漓江、峻峭的山峰、经典的山歌、漓江渔火和民族风情的完美结合以及炫魅的灯光营造出的视觉冲击,使得游客迅速被其征服。随之又成就了《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岛》《印象·大红袍》,“印象”系列的成功来源于文化与艺术的创意,虽然艺术形式可以复制,但是旅游产品的文化与品牌内涵却永远无法模仿,因此每部作品都具有独创性,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以及体验感受,是“印象”却是多样的“印象”。由此可知,唯有根植于每个地方的,具有差异性的地域文化和人文环境,结合文化创意,才能创造出这种难以复制与改变的地域文化个性和特色,才能被市场识别,形成独特的卖点。

  与传统旅游地相比,经过文化创意过程的遗产地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显见的价值。既能够突破有形资源的硬束缚,树立产品或目的地的特色文化品牌,也可跨越边界使各类产业实现联动,构建起完整的产业价值链系统。如《印象·刘三姐》的成功,带动了演艺业、舞台制作、房地产、服装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文化创意在文化遗产旅游地的蓬勃发展,不仅能够为遗产地带来新的文化内容、文化景观和文化价值的实现方式,也可以使现代游客获得有意义、有价值、独一无二的文化体验,这种过程并非是一般意义的商业化,它在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存在着积极的影响,对于平衡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的矛盾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