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以距离近、时间短、随心性、慢体验为特点的微旅行快速兴起,逐渐成为一种的新的生活方式,并表现出长期发展的趋势。“在地游”“周边游”在多元需求的推动下焕发出新的活力。特别是对位于城市周边具有自然山水和人文资源的乡村来说,因其便捷的区位,迥异于城市的空间景观和生活体验成为旅游消费的新热点,乡村所蕴含的开放的、生态的、放松的、精神的生活为现代人带去思考与启示,构成了独特的旅游吸引力。正如孟德拉斯所说:“城市和工业吸引着所有的能量,但乡村始终哺育着恬静美满、安全永恒的田园牧歌式幻梦”。
乡村“安全稳定,千年平衡”的印象最终还是要落实在景观呈现与旅游体验上。相较80年代“到了景区我们看什么”,现代游客要求是全方位的,是综合感受,是眼、耳、鼻、舌、身、心、神的全面体验。因此景区不只是看的,还是玩的,玩的内容有多少成为决定游客停留时间的主要原因。在这一点上很多乡村做得都不到位,“照搬照抄”的现象非常严重,修缮一下房屋、搭建一条美食街、展出几件农事工具……打开大门迎客,后来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现状如何去改变,乡村气象如何展现,让乡村有的看,有的玩,满足每位游客心中的田园幻梦是如今我们必须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完美目的地难寻,一旦感受,则终生惦念。魏小安先生将其总结为“五可”,可进入,可停留,可欣赏,可享受,可回味。
可进入现在来说比较简单,并不会在多大程度上决定是否出游。除此之外,现代游客拥有快速、便捷、实时的信息渠道,微信、QQ、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以及抖音、快手、小红书、等短视频平台获取信息。因此,有效的利用互联网,将是乡村连接时代的新的入口,被大众认识的一种有效宣传手段。
可停留。普遍的现象是因为大家觉得待这儿无事可做,所以急匆匆。这便要求充分挖掘乡村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做到精准定位,突出特色,沉浸体验,优化服务。首先精准定位,要考虑到我们有什么,眼下什么最热,市场需要什么,即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市制宜。其次是突出特色,每个村子都是尘埃里开出的花,有自己的历史与记忆,这是不可复刻的优势所在。因此,突出自己的长板,补全自己的短板。成都“五朵金花”是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最成功案例之一,三圣乡根据红砂村、万福村、附马村、幸福村和江家堰村各自不同的发展情况、区位条件以及自身特色充分利用各自农业资源基础深入挖掘农业文化内涵打造了“花乡农居“、”荷塘月色”、“东篱菊园”、“幸福梅林”和“江家菜园”五大特色景区。然后是体验的沉浸,多元,深入,这也成为游客决定留下的原因。创造多样的消费场景以及愉快的消费过程,例如“最美旅游乡村西递村”,你可以来学习篆刻、砖雕、制茶、酿酒,也可以观赏古建筑、民俗表演,还可以品尝美食、体验农耕、夜游、夜娱、夜宿。观光、休闲、度假、撒欢…总有一个让你来,并且想要留下的原因。最后优化服务,也是前面提到过的创造愉快的消费过程,不强制、不挨宰,花钱欢天喜地,之后心满意足。
可欣赏。有别于观赏,不只是看见,还要停下来。特别是那些具有良好自然山水,人文景观的乡村,不要拘泥于观光与讲解,要焕发乡村的生机与活力,比如“乌镇戏剧节”“西递水幕秀”,通过文化与艺术的结合,展现美,演绎美,传播美,成为真正“一旦感受,则终生惦念”的记忆。
可享受。出游本身是一种享受,每一次出行都会将往日的疲惫、焦虑、紧张,释放、忘却,然后满是幸福的回到生活、学习、工作。只是学者、专家、政府、企业、村庄想让这场旅行更有意义,更值得纪念。
可回味。便是值得纪念,旅行过后拍的照片、写的日志、买的纪念品都会成为“去过”的见证,也是旅游仪式的一部分。“你会购买纪念品吗?”,游客购买纪念品的第一制约条件是价格过高,其次没有特色,最后实用性。针对前述问题,要么做到独特创新,比如博物馆盲盒;要么做到精致美观,比如故宫文创;要么做到便宜实用,比如草编坐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