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事物发展的一种常态,也是一种辨证逻辑思维方式。2021年与2022年交替之际,西安爆发了新冠疫情。疫情虽气势汹汹,但终究是短暂的经过路过。只要科学对待,禁足警戒,以静制动,必将远去。事业是长青之树,年年岁岁,生生不息,需要精心呵护,用心浇灌,毕生注情,日日用功。静下身来,有足够而整端的时间进行深入思考。连续居家数日,已先期完成“林政面相之变”“林政空间之变”“林政数据之变”“林政产业之变”四篇文章写作,以生态文明新时代为精神坐标系,立足当下,面向未来,感知过去。这是生态文明新时代林业治理体系研究、林业行政工作基本理论研究,可称为“林政基建”,也是“林政储能”。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回望过去,对经历多次转型发展的中国林政体系进行系统总结研究十分必要。全面疏理、科学分析和精准把握中国林政发展的历史经纬和未来发展变化规律,有利于发现林政漏洞、消除林政赤字,推动生态保护修复、加强生态系统管理、深化生态空间治理。
一连好几天,静默远思。如何适应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需要,科学辨识中国林政的历史方位、未来方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日月不居,江河不息。林政是一连串的事件,形成了林政体系。有组织结构上的体系,有网络空间上的体系,有时间流变上的体系……我们必须以发展变化的观点看林政,也必须以体系的观点看林政。从林政体系出发,上述“四变”只是冰山一角,还有若干“之变”等待去探索发现。比如,林政理念,林政目标,林政问题,林政保护,林政修复,林政工程,林政旅游,林政保护地,林政风景名胜,林政造林地、林政剥离地,林政国有林、林政集体林,林政公益林、林政商品林,林政天然林、林政人工林,林政防护林,林政草原、林政湿地、林政荒漠,林政“碳”变,林政“火”变,林政“害”变,林政“补”变,林政林长制之变,一系列重要而深刻的变化。窥一斑而见全豹,我们要见识过全豹。一叶知秋,我们要经历过四季轮回,见识过烂熳金秋。我想到了一个又一个需要精准识别的变化,一个又一个需要精准回答的问题,也在千方百计寻找着正确的解答,尽力拼接出“全豹”,展示出美丽的“金秋”。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通过微信群,我与一众年轻才俊约定,同频共振,一起向林政基建深处进发。完成《林政之变》系列文论写作后,是对林政体系进行了全面系统梳理,发现内在逻辑规律,提出林政建设思路,厚植生态文明新时代林政体系之基。
的确,中国林政已经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要回答好这些时代课题,绝非一朝一夕、一招一式。“林业”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特点,这也是人们不大了解“林业”,甚至是误读“林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林业”不仅有森林,还有草原、湿地、荒漠,其实更重要的、首要的阵地,是自然保护地,整个自然保护地体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五大阵地”,也是“五位一体”生态空间。生态空间是林业部门施治施政空间,因而也是“林政空间”。再比如,“小林业”本身,也已经“二元化”。好比是一个“林”字,拆开来是两个“木”字。从所有制看,中国林是国有林与集体林二元;从功能看,中国林是公益林与商品林二元;从起源看,中国林是天然林与人工林二元。中国林这种独特的“二元结构”,在政策制度体系上,表现出来“双轨制”特征,这无疑增加了林业施治施政的“复杂性”。以生态文明新时代为坐标系,全面解构解读“林政体系”,需要贯通新发展理念,树立大历史观,占有丰富资料,把握内在逻辑,看清未来大势。如果说一个“林”分出两个“木”,一个生产公共产品,一个生产私人产品。进一步分析,一个“森”字,又可拆分为三个“木”字,呈现“三元结构”,一是把生态空间拆解开来,即是自然资源;二是把自然资源合起来,有机关连,即是生态系统、生态产品和生态环境服务,是生态环境;三是系统利用生态环境服务或是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即是经济是产业,是农村农业,曾经以自然资源利用为主,如今以系统服务利用为主。三木合为一体,在无形之中再添林政治理的难度。要从复杂的结构中精准识别生态文明新时代林政体系,我们要有深度思考、高度认识、切实行动。
巍巍秦岭和天下,滔滔黄河贯古今。木林森,一木二木三木,恰似中国林政体系由简单到宏阔的演进过程。“木”是“森”之解析、“森”之构件,“森”是“木”之集合、“木”之共生。同样一片“林”,可以向“木”而行,也可以向“森”而进。植“木”可得“森”,解“森”可取“木”。这取决于经济社会需要,取决于思维模式,取决于政策策略。发展的路径依赖,说到底是思维的路径依。今日“林政之变”,从多维度全方位观察生态文明新时代中国林政体系。全面审视、深刻认识林政之变是夯实发展之基的“林政”补课行动。补上了这一课,我们的知识体系更完善,制度体系更丰富,治理体系更坚实,工作部署更精准。致广大而尽精微。我们首先要“尽精微”,然后才能“致广大”。
人们惊奇的发现,野生动物会“搞基建”“筑爱巢”。人类力量曾一度无意识毁坏了野生动物搭建爱巢的那一方净土,让自然纯真的爱失去了天堂的庇护。生态保护修复就是保护修复人类与自然的本真关系,就是保护修复野生动物天赋的“爱的世界”“爱的权利”。人类具有悲天悯人的同情心同理心,不光存有自然之爱,也葆有事业之爱;不仅能够为自然之爱而筑巢,也能为事业之爱而筑巢。最近几年,我们为事业之爱,顺势而为,下定决心,持之以恒,推进“林政基建”滚滚向前,不断丰富林政体系。我们创新生态空间理论,探索生态空间治理机制,推进“数字基建”——生态云平台建设、生态空间数据中心建设,强化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我们在酝酿着一个更大的“林政基建”计划——林权基建。要全面厘清生态空间上设定的权利和权力、权能结构,以及优化路径。根深叶茂,木固邦宁。依托厚实的“林政基建”,林政体系更加稳健、更具活力,我们心爱的事业必将更上层楼,至少不会输在地平线上。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草。林草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兴林草兴生态是中国林政之变的主题,是新时代林政的神圣使命。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林政空间占国土空间的70%以上。陕西是绿色国芯、生物多样性大省、天然林公益林大省、国土增绿前沿阵地。实现山清水秀“三步愿景”,需要高质量林政体系支持保障,需要筑牢夯实林政体系基础,为林政储能赋能。新时代林政工作者,自当凝心聚智,竭尽所能,添砖加瓦。把新发展理念镕铸在新时代林政体系中,必定是重大战略行动。我作发起人,冲锋在前,笃定前进。纵有荆棘处处,难当使命召唤。林政之变,每一变都是不平凡的岁月,每一变都是光荣奋斗的历程,每一变都是来之不易的成果,每一变都是值得珍藏的经典。绿色愚公,向绿向美,朝夕逐梦,最美丽最幸福!
注:中国林政体系广大而精微。全面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生态系统管理、生态空间治理,甘做绿色愚公,朝夕逐梦,向绿而行。本文是林政之变系列之序章。2021年12月27日于磨香斋。3月19日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