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哥智洋国际行销顾问机构 于斐
在社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各种各样的突发性危机事件往往防不胜防、层出不穷,甚至超出了人为的预期。
如果遭遇到了,作为领导班子和管理团队一味的退缩、回避、消极对待不可取。
但假如缺乏应对的智慧、技巧和方法,则不仅改变不了正在发生的残酷现实,而且会人为放大事件的严重后果,扩大其在社会上的恶劣影响,真是得不偿失。
危机管理之父Mitroff曾指出:“危机已经成为一种自然现象,它不再是今日社会异常的、罕见的、任意的或者外围的特征,危机根植于今日社会的经纬之中。”
危机公关作为现代企业经营中的重要管理手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目。
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着多种危机,并且无论哪种危机发生,都有可能给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对于企业来说,危机管理迫在眉睫。
如何正确对待危机?
如何在危机发生之后正确的应对、化解危机,使危机的伤害程度降到最低?
这已经成为当今企业管理的重要课题。
根据英国路透社报道,美国洛杉矶一家法院裁决,星巴克和其他几家咖啡公司,在加州销售的咖啡必须贴上癌症警告标签。
理由是,市面上出售的烘焙咖啡中,被发现含有的高浓度丙烯酰胺——一种有毒的致癌化学物质。
喝咖啡致癌?想象一下,以后喝的每一杯咖啡,杯子上都有这样的警告……
喝个咖啡,真有那么严重吗?还能不能安心喝咖啡了?
丙烯酰胺到底是什么?
丙烯酰胺是食物发生“美拉德反应”时的一个副产物。
一般来说,丙烯酰胺的产量和美拉德反应的程度呈正相关。
同一种含淀粉食物,热烹调后颜色越深重,香味越浓郁,丙烯酰胺的产量就会越高。
早在此次的“星巴克事件”之前,美国加州首席检察官就曾对麦当劳、肯德基、汉堡王等9个快餐连锁店提起诉讼,要求商家必须在炸薯片和炸薯条的外包装上注明:该食品含有致癌物质“丙烯酰胺”。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丙烯酰胺归为二级致癌物,它虽不属于高毒物质,却是人类可能致癌物,长期大量摄入可能增加患癌风险。
此外,丙烯酰胺还会损害人体神经系统,摄入高剂量的丙烯酰胺会令人情绪低落,产生幻觉,甚至失去记忆。
动物实验表明,丙烯酰胺具有潜在的神经毒性、遗传毒性和致癌性。
不过,目前人类中的研究尚未确认丙烯酰胺的摄入量、相关生化标志物水平与多种癌症风险之间的关联,因此,还不能说只要摄入丙烯酰胺,就一定会增加致癌危险。
假如一个人的体重为60公斤,则这个人每天对丙烯酰胺的耐受量则约为156微克,约为55714毫升黑咖啡,大概就是100来杯中杯(Tall)的星巴克咖啡中的丙烯酰胺含量。
换句话说,星巴克咖啡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都是安全的。
其实,某种物质对于人体有害的说法,都会有个“剂量”标准,除去部分特殊体质的人群,比如说过敏,在标准剂量内,对人体几乎都是无害的。
有媒体指出, 不仅星巴克,本次案件中被告上法庭的还包括绿山咖啡、7-11、Kraft Food Global等90余家快餐巨头。
对此,星巴克中国很快做出了回应——
星巴克始终坚持为顾客提供高品质及安全可靠的食品与饮料,并致力于让顾客感受优质的星巴克体验。
关于该项在美国加州的法律诉讼,您可参考以下全美咖啡行业协会相关公告的中文翻译:
全美咖啡行业协会关于加州第65号判决的公告(2018年3月29日)。
如今,由于企业矛盾和企业内部自身引发的企业危机正严重困扰着各级领导,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进行预警、应对和改变呢?
二十多年来,著名品牌营销专家、蓝哥智洋国际行销顾问机构创始人于斐老师先后多次应邀在浙江大学讲授《危机管理与风险控制》时,就从企业的具体战略导向和战术布局入手,集中并系统的阐述了企业要形成全面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核心竞争优势,关键是要处理好“难点”、“盲点”和“亮点”的关系,
尤其是“盲点”,主要指的是信息化网络化时代,企业所面临的主动或被动内外部之间形式各异大大小小的危机,但许多企业领导往往对潜在或现实发生中的危机没有思想准备,缺乏应对策略,要么茫无头绪、乱了阵脚,要么草率应对、敷衍了事,其结果使一个原本并不气眼的个体性事件演变成一个群体性的公共事件,教训其惨痛往往让人扼腕叹息。
事实上,与企业害怕危机呈现保守性相应的另一面,是国内众多企业的封闭性和狭隘性,不是吗,每当国家出台新政策和经营环境发生变化,总有些企业难以适应,呈现惶惶不可终日之态,他们总希望各种各样的变化和影响不要侵蚀到自身,把一些经济发展中客观存在的危机看得如临大敌。
因此自身的企业由于缺乏应对危机的心理准备,老是长不大,这种内心里企盼的安稳实际上就是保守的代名词,严重制约着企业的进一步成长和发展。
如何加强风险管理、媒体公关、危机管理技能的提升,把握企业改革与管理创新的走向,也应该是企业当前面临的首要课题。
以往的传统产业时代,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等媒体,垄断了信息传播媒介,导致企业可以通过单向的、叫卖式的传播方式制造消费热潮。
互联网时代,由于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社群性、小众化、交互性、互动性、分享性特征,信息的聚合变得无处不在,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更让消费者同时成为了媒体与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