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穆峰 知者研究创始人
本文系统阐述了整装的由来,现状,未来的演化,再到做好整装要炼就的能力和实践总结的基本认知,以及和新零售的辩证关系。
01.从半包到整装的被动与主动
很多人对套餐家装的感知可能更多来自2015年那波互联网家装浪潮,后来我们称之为标准化家装,代表装企有爱空间、有住、积木家、金螳螂家、靓家居,以及转型、调整或倒闭的橙家、我爱我家网、实创等。
之前,套餐包已经有了,甚至被一些装企玩得很娴熟。实创装饰的28800广为人知,靓家居2008年推出388元/㎡的套餐模式,峰光无限2009年在西安最早搞起了298套餐包……生活家12年到14年扩张,没什么阻力,产品就是588、688全包套餐(半包+材料)对市场主流的半包是降维打击,收割了一波红利。
但那时的套餐包有三个问题:一是有不少增项,甚至低价套餐是用来引流给用户挖坑的;二是内控不到位,管理,供应链等都有问题;三是产品过于超前,材料受制于经销商,市场仍以半包为主。
那为什么半包做的好好的会推套餐?
那时半包增项太严重,客户找上门来吵,讨要说法,甚至要打设计师,尤其是当公司产值做到一两亿时基本就到了崩溃的边缘了,不抓交付,不抓口碑,就要玩完。
02.现在的整装大都是产品销售逻辑
目前,整装不是产品,只是产品逻辑,而且主要是产品组装和产品销售逻辑。
不同区域,不同装企对整装的认知差异很大:有的装企将按平米报价的硬装套餐叫整装,有的将硬装+定制叫整装,有的是将硬装+定制+零售叫整装,还有的是将半包+主材+家具+灯饰窗帘+部分家电称为整装。
相对来说,上海整装市场的整装化程度在国内最高,跑得也相对最快。但也还是产品销售逻辑为主导,其它市场的“半拉子整装”、“瘸子整装”更不必说了。
销售逻辑为主导的整装,不是从用户需求角度出发的,而是因为获客成本持续走高,以及到店(上门)、转订单或直接转合同的转化率在下降而被迫提高客单价,这也是提升产业最直接的方法。
03.整装发展的四个阶段
从知者研究的角度看,整装有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标准化硬装基本跑通。从2015年开始的互联网家装带动的标准化硬装到2019年,将硬装的标准化基本跑通,主要是产品设计、场景体验和销售转化跑通了,也有了规模复制的基础,但后端交付大多是非标的施工发包模式。
第二阶段:硬装+家具或硬装+定制,再半买半送家具,主要面向刚需市场。这一阶段的零售主要是主材的升级、个性化设计的选配,以及个别单品的零售,家具软装的零售坪效太低还不成熟。欧派整装大家居已经在研究,定制跟硬装的一体化设计,即围绕定制产品做天地墙的一体化设计,统一颜色风格,他们想要抓住这波红利。
此阶段,整装的组货模式更为明显,即便硬装已经做得比较好的头部装企,在软装的产品个性化上也难满足用户需求;同时供应链常见的货不对版,送货时效,货损还没解决好;再到后面的交付,问题容易集中爆发,最后交付延期,退换麻烦,交付结果不及设计效果。
由于产品不够好,运营效率不高,交付难度大,尤其牵扯定制和软装配饰等,一环扣一环,处处是问题,解决了一个问题,还有多个问题存在,解决了三个,可能其它问题又反复。
第三阶段:硬装+定制+新零售<个性化整装设计80%落地,3~5年后相对成熟。如果贝壳新家居跑通了,那么贝壳新家装做入口,会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第四阶段:硬装+定制+新零售=个性化整装设计100%落地,这是一种理想模型,前提是有规模和体量,营收应该在1000亿以上。
04.做好整装的四力模型
整装要做好包含产品力,服务力,组织力和数智化力,缺一不可。
产品力:材料+施工花费到用户家里的钱越多则产品力逾强,比如10万的装修合同,有7万是用到了用户家里,则装企的毛利是30%;如果只有6万花到了用户家里,则其毛利是40%,但一般的大产品力也包含了服务力。
服务力:从售前、上门、量房、出设计方案到开工交底、施工服务及验收、质保售后等,每个环节都有服务,靠人1对1或1对多个服务都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有边际成本,这是用户体验的核心。最终看服务好与坏,就是NPS和用户转介绍率,前者关乎运营,后者是最终的结果。
组织力:基于用户价值创造的共同价值观基础上且有竞争力的分利机制和成长机制才有组织力,而不是只分利,不以创造用户价值为核心,最终就沦为做短期的生意,而没有长期的可持续性。
数智化力:家装全链路的数字化包括了CRM+数智化云设计+VR+ERP+BIM+滴滴化产业工人,这些都渗透到了产品、服务、组织、运营等各个方面,作为核心系统和链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再将装修业务链拆开看就是:
销售端:解决获客和合同转化,需要产品力,组织力和数智化力的保障。产品力强会降低获客和销售转化的难度,组织力增强市场战斗力,数智化解决对用户需求的洞察和千人千面的问题。
运营端:涉及服务力,组织力和数智化力,将业务链高效串起来,让业务持续稳定增长靠的就是运营能力。
05.达成共识的六个整装认知
1、整装产品=产品(材料+交付)+服务。
没有服务力的整装产品力,用户体验不一定好,就算帮他省钱了,但可能没有省心和省事,尤其是面向经济型品质用户,包括年轻的刚需品质用户和年轻的刚改品质用户。所谓品质用户,需要的是品质产品和品质服务。
2、现在的整装是便宜,但不够好,不好的原因是供应链打包的销售逻辑。
整装的第二阶段不管是硬装+家具,还是布局硬装+定制,目前还是组货的思维,只是把家具和定制当成另一种材料而已。很少有上升到根据用户生活需求的核心导向来做家居和定制。认知突破是难题。
跟功能有关的规模化,跟美学有关的个性化,用户审美的碎片化,导致跨区域的标准套餐难有爆款。
5、整装的个性化实现要么基于整体规模和区域密度,要么足够细分,做小众人群。
整装产品要做好,要么有规模,足够的量,对目标用户再调剂一些SKU,用采购量抹平增加SKU带来的损耗;要么客群聚焦,细分用户,精准SKU,都是在一定量的基础上让SKU最经济。但还有服务,还有运营,还有效率等,一旦其它板块有短板,也会有损耗。
6、装企直接从硬装叠加软装基本上都会失败,面临最大的威胁是用户既往的消费路径和消费习惯。
真正要走向软硬装一体化,要经历几步:第一步是整个软装体系要成熟,能独立去运作;第二步软装和硬装的融合,有了软装能力,有了硬装能力,如何融合很难。
06.整装和新零售的辩证关系
家装新物种“3+1”模型推文后,圣都老颜看后问我了五个关于“整装和新零售”的问题,从新零售的角度看整装,很有意义。
1、家居建材新零售未来长什么样?
还是围绕现有卖场的痛点解决,统一管理、控货、控场、控价、控服务,贝壳新家居的逻辑。重品类,轻品牌(卖场已经成为近似宜家的品牌),重居家场景展示,重颜值(基于大数据云设计匹配等),性价比高,盈利模式和现有的家居卖场不一样。
2、整装未来长什么样?
3、整装渠道和零售渠道哪个是部品企业的未来最重要渠道?
按照我的理解,文中也说了整装渠道会成为部品企业的重要渠道,有个前提:一是装企产品研发能力和对上游供给端的改造能力,将大量用户需求拆解反向柔性定制;二是全链路的数字化能力,将链条里的利益相关方高效协同。
至于哪个渠道权重更大?要看家居新零售的发展情况了,如果他们解决设计和流量的问题,就是新零售+装修的新物种了,供应链是共享的。就像贝壳新家装和贝壳新家居两条线发展,以后是会有交集的。
4、家居卖场的竞争对手是整装还是新零售?
目前来看整装的影响会大,但长远来看,新零售更容易过百亿,过千亿,它具有马太效应,和家装还不一样,如果交付能滴滴化,新零售会跑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