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禹川,再活五百年


走进大禹川 再活五百年
费宏伟

在洛南,有一个以临县命名的古道,那就是:潼关古道。这里,河不是很大,水也不太深,可有好多与水有关的村名,如:大河、甘江、水岔、高山河、水草坪,还有好多与皇家结缘的地名,如:太子坪、回马坪、禹坪川,神仙住过的地方:如:老君洞、玉皇殿、玄元宫、火龙关、高山、火神庙、香山寺等等的名字。于是,我就在禹坪川东边的潼关古道上的大河村口下游选择了泉眼密集的地方,搞了一个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起名曰:大禹川。哪里的镇书记好奇的问我为什么要起这样的名字,我耐心的给他讲:我这个园子在禹坪川的东边,可以视为“大”,恰好上游有个大河村,融合起来,就起名为“大禹川”,如此嫁接真可谓是“天和神助”,天衣无缝。
大禹川真是个好地方,四面环山、三面邻水、两面接公路,山青水秀,风光宜人,看得见山,望得到水,记得住乡愁。
大禹川准确的位置在巡检街庙底下,这就意味着大禹川周边有庙,那里有个牌坊,标着“禹门关”三个字。由于古迹失考,我未能详实地考证其文化渊源,但从洛南“十里一禹庙”的传说推断,这里可能就是当年“大禹治水”经过的地方,应当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条商贸大通道,在建的榆商高速正好通过这里。水是生命之源、文明之源,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宏大的认识水、治理水、利用水的历史。“地球上的大江大河流域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之地,但是水给人类带来的福与祸一直相生相伴;而在中国,大禹治水的故事早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多年来,我策划建设了华严寺文物修复发项目和老君山旅游风景区和大禹川文化产业园区,取其名字的第一个字就构成“华老大”的产业格局。这个概念,连接着“华山”、“夏禹”、“夏都”等等地理人文,建筑名词,同样衍生着“华夏”、“大禹治水”、“十里一禹庙”等等富有神话色彩的文化内涵,同时,我们巧妙运用这一山水资源,着手开采“温泉”这些可持续能源,以“秦岭夏都汤苑”为品牌,打造观光、休闲、养生、娱乐、游泳、攀岩、旅游度假、体育产业集聚区,形成“华夏文明历史文化基地,秦岭南麓百里生态文化旅游长廊”的源生地。我策划和建设的老君山景区、秦岭观华山景区与大禹川文化产业园区遥相呼应,共同构筑“南华山”旅游板块,已成为社会各界公认的大手笔,必将推进洛南文化旅游大发展、大繁荣。
目前,为了缓解公司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局,我们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发行私募债券,并向中国证监会申报发行“秦岭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创业债券”,得到了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批准。业已建成的天然室外游泳池,可一次性容纳1800人游泳,室内游泳馆也初步完工。大禹川的水街项目正在规划,周围的农家乐集群,将全面投入使用,以“游华严寺、登老君山、进大禹川、享农家乐”的“一条龙”文化旅游服务又成为洛南文化旅游的一大亮点。
大禹川是大禹文化的衍生物,通过对“大禹治水”“丝绸之路经济带”“关天经济区”等发展规划的概念性挖掘,建设一系列与水有关的涉水游乐、养生基地,可以大大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寻找到一个文化与旅游、休闲、养生、健康、娱乐等产业结合的契机。大禹川必将塑造出《雍正王朝》中展示的“再活五百年”的文化期盼,为我县文化旅游大繁荣大发展提供有效载体。鉴此,我们建设的大禹川产业文化园区已成为“华夏文明历史文化基地,秦岭南麓百里生态文化旅游长廊”的源生地,有力促进了大禹精神的文化传承。
我们的文化旅游梦,承载着家乡人脱贫致富的期盼,构筑着美丽乡村的产业支撑,连接着大禹精神的文化传承,是实实在在的创业、创新。相信不久的将来,“秦岭夏都,西部乌镇”,不再是传说,我们的大禹川,将和大禹精神一样,彪炳史册,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