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历史优秀文化,似基因般有着历史的传承性,承接着历史,连接着现实,继续走向未来。似根似脉,生生不息,正是人们发掘历史智慧、汲取历史营养的重要源泉。
两千五百年前,时值中国春秋末期,群雄四起,诸侯纷争,有一位叫李耳字聃的人,弃官归隐,以他洞察自然、洞察社会、洞察人生的思维认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在函谷关留下了洋洋五千言,这五千言便是千古流芳的《道德经》。老子也被后人尊为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世界著名历史名人之一。
经近年时间反复研读,并参阅网络多家之言,独立思考,终于写完这篇札记,算是一孔之见。
窃以为,老子无愧于人类哲学史的先驱,其《道德经》也堪称继上古《易经》之后又一部人类史上的哲学精华。在这部语录体著作里,老子执自然法则纵横天地,倡道法自然雨露人间,以“无”和“有”的关系为立足根基,展开了对“道”和“德”的论述,从“道”和“德”两个方面提出了如何看待客观世界和如何对待人生。从天道人道相合的高度,提出了“道”的概念表示客观存在,客观存在的万物要遵循自然法则,也有着各自内在的自然规律性;提出了“德”的概念表示主观行为,主观行为也要遵循自然法则,遵循客观规律。这是人类史上最古老最朴素的认识论、辩证法;也是老子提出的最古老、最朴素的实践观。
《道德经》通篇论述的,其实就是关于主观和客观的关系、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是人对于客观的自然法则的不断探索、认知和践行。在这个意义上,正如老子所言,人们的践行是“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种践行,伴随和贯穿于人类社会不断前行发展的全过程,而自觉认识自觉遵循“道”去实践的行为,便是“德”,违背“道”不符合自然规律的行为便是不“德”。因此,“道”和“德”的关系,是把握《道德经》通篇思想的一条主线。
在传承历史优秀文化的今天,汲取老子的启示,尊道贵德,循道而德,遵循自然法则,按照客观规律去实践,便是有德之人。我们要不断汲取历史的精华营养和现实的各种智慧成果,不断战胜主观的自我偏执和无知,不断的依道而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