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2月26日08:04 来源:人民网
正月十五到,赏月、燃灯、放焰、猜灯谜、吃元宵……人们对元宵节的独特记忆,从古延续至今。此时此刻,无论是在家乡与亲人团聚的你,还是在外工作“打拼”的你,都准备好欢度元宵节了吗?
正月十五为啥吃元宵?
正月十五的晚上,全家人围坐一桌,品尝刚出锅的元宵、汤圆是最具仪式感的时刻。其实,正月十五吃元宵、汤圆的习俗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后称“元宵”。元宵象征合家团圆,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万事如意。
元宵和汤圆有啥区别?
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包制的叫汤圆,多见于以江浙为中心的南方地区;摇制的叫元宵,多见于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地区。
元宵的口味有哪些?
传统元宵多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五仁、枣泥等入馅,如今,随着饮食多元化和新消费需求的涌现,市场上供应的元宵,馅料、口味和吃法也更加丰富、更有特色。除了巧克力、山楂味儿,更有玫瑰、鲜榴莲、花生钙奶等创新口味,甚至还有元宵裹炒豆面的新吃法。
元宵食品怎么选购?
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元宵产品,消费者该如何选购、又该如何科学食用呢?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曾作出如下消费提示。
1、标签信息要齐全 “9+”要素不可缺
消费者应在超市等正规食品销售场所或渠道购买元宵,需仔细查看包装上食品标签内容是否齐全。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要求,直接向消费者提供的预包装食品标签标示应包括:食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和规格、生产者和(或)经销者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贮存条件、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产品标准代号等9大项目,及其他需要标示的内容。不要购买或食用无标签或标签信息不全、内容不清晰,掩盖、补印或篡改标示的元宵。
2、配料顺序有讲究 致敏信息勿漏读
按照有关国家食品安全标准要求,在制造或加工食品时使用、并存在于产品中的任何物质(包括食品添加剂),都需要在食品配料表中一一标示。加入量超过2%的配料,应按制造或加工食品时加入量从高到低依次排列。因此,消费者在选购元宵时,可以先查看配料表,了解产品的配料使用情况,再决定购买哪种产品。
配料中若含有可能导致过敏的食品及其制品,如含有麸质的谷物及其制品、花生及其制品等,厂家一般会在配料表中使用易辨识的名称,或在配料表邻近位置加以提示;加工过程中可能带入上述食品或其制品,也宜在配料表临近位置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