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劳创造价值,智慧共享收益。我是E东山,欢迎来到金值成长财富课堂。
不知从何时起,当前的职场社会已经被两个年龄划分了三段,即35岁和65岁,而这两个年龄也已经成为社会和职场衡量一个人发展历程的重要节点,一旦错过了这个节点,要想在取得一定成绩的难度就会陡然提升。
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国家对人才的培养速度和效率也在稳步提升,充足的高学历劳动力已经逐步成为很多职场奋斗多年人士的最大威胁,稍不努力就会成为被淘汰和边缘化的目标,所以在岗位上既要和职场前辈一争高下,而且还有跟后来者同台竞技,同时还要跟自己的年龄、精力、职场转化的经验、积攒的社会关系等多方面进行竞争。难,听着都难,这也是为什么当前的80后社会压力巨大的主要原因。
近期网上有各种消息,例如知名互联网公司在员工35岁进行能力甄别并对不符合条件者大批裁员;大部分企业招工的年龄都限制在35岁以下;部分政府单位和国有企业对后备干部的考核年龄限制在35岁;某些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考的对象最大年龄也设置在35岁。仿佛一时间,人到了35岁,要么能力不够突出被裁员,要么一旦超过35岁就无法找到有竞争力的工作,35岁已经成为一个人综合能力的分界线,也成为一个人职场的分水岭。
职场上有这么一句玩笑话:中国的创业年龄不是大学毕业后的几年,而是35岁,因为过了35岁除了创业已经很难再找到更好的工作,既然找不到好公司那就自己创造一个好公司。听着虽有玩笑之意,但满满地透露着社会和职场的无奈和现实。
谁都想成为那个35岁限制线后括号里的人(对于能力突出者可放宽年龄限制),但是这样的人又能有几个呢。如果按照22岁大学毕业计算,35岁意味着职场工作13年间必须成为一个行业前20%梯队的人,谈何容易。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大学生毕业后一定选择最强的头部公司工作的主要原因,因为即便你在35岁被无情裁员,但是大公司积累的经验和社会阅历是同行业中小公司所不具备的,同时这样的经验、阅历、成长的能力也会成为你未来创业的核心竞争力。例如华为、腾讯、百度、阿里等等。从这样的公司离职后,你的职场道路大概率是上升的,可以用跳槽一词,但是如果你是从一家破产的公司被迫离职,那么你的社会综合竞争力就会很低,年龄不会成为你的优势,反而会成为你的劣势。
为什么国家、老师、父母都希望你能考好大学,原因就是人跟人的距离和竞争从你步入大学那一刻就已经开始。好的
虽然不能一切都以学历而论,但是在本科生、研究生数量日益增长的当下,学历就是圈子,学历就是门槛。
当你找到一份稳健的工作,幸运躲过了35岁的第一次筛选时,你以为就能安全无虞,静等退休后开始游山玩水,在家带孙子的幸福生活吗?
人社部近期发布消息,要延长退休年龄至65岁,这对于很多上班已久的职场人士来说并非好消息,毕竟人过50岁,在职场尤其是对于那些相对稳定的单位而言已经彻底定型,没有了向上的通道和持续奋斗的精神动力,很多人都开始思考着退休后的个人生活,一旦将退休年龄延长至65岁,虽然在短时间内解决了社会养老负担的问题,但是不管对后进的年轻管理者还是单位的整体工作氛围而言都并非想象的那么好。
人如果失去了动力和目标,那么混的思想将成为主导,现实中消极的想法往往会更加影响周围的年轻人,想必很多职场人士对此都深有体会。65岁的年龄限制就会导致想走
按照当前部分单位关于后备干部年龄考核的设定,很多稳定型单位的人一旦过了35岁,就很难会被提拔重用,尤其是在当前就业压力和安置压力较大的历史背景下,你的竞争对手不仅仅来自内部,更有可能来自你不知道的地方,所以对于他们而言当过了35岁大概率定型后想的就是稳定的工作和生活,充分享受“铁饭碗”带来的职场优势,静等退休的来临并早一天领到退休金。而延迟退休年龄就意味着更多的付出和更少的回报,存在这样的情绪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合情合理的。
但是,对于那些在民营企业或者不稳定行业的从业者而言,能有几个岗位能让你工作到65岁,有多少人在50岁以后就已经彻底被主流职场所淘汰并丧失稳健的生活来源。
35岁和65岁,已经成为职场人士,甚至影响家庭稳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节点。
职场人士的综合竞争力往往在35-45岁达到峰值,之后开始出现下降直至退休,同时个人的劳动收入也符合这一特征,但是社会的综合成本,包括物价、教育、健康等支出却是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这就于你的年龄和对应的收入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即收入减少而支出增加。那如何破解这个矛盾呢?
前文我说过,很多人都愿意去头部企业工作,为什么呢?答案很简单就是因为大公司能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水。例如腾讯和华为,干的差不多的毕业生在工作几年后都能拿到近百万的年薪(含股权期权分红)。但是你要知道的一点就是,即便你拿到再高的薪水,在企业的财务中都属于人力支出,属于企业成本一类,而企业真正的利润即扣除各项成本支出后的收益你却没有参与分配。要想分享这部分收益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只有两种方式:一是在企业中成为核心员工从而获得股权或期权分红的奖励;另一种就是购买该上市公司的股票获得企业业绩增长带来的股权价值增长,同时获得股票分红的权力。这里面要提醒一下,购买股权和炒股有本质的区别,虽然都在二级市场交易,但是你的出发点不一样结果自然也不一样。
我认识一个曾经在腾讯工作的朋友。他就属于在干到一定年龄时,觉得自己的综合竞争力已经触及天花板时就提前离职并找好了下家,但是他告诉我他把每年除生活必须开支的花销之外都购买了腾讯公司的股票,而且这些年获得了非常不错的收益,而且投资随着时间的增长已经开始体现出复利的效应,目前的投资收益已经超过了当年他在腾讯公司的年收入,相当于人离职而股权未离,自己还在腾讯工作一样,而且年限越久,投资收益增长的幅度越大,相当于自己在腾讯公司还升职了。这就是股权投资,尤其是投资优质企业的投资真谛。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也能知道如何破解35岁和65岁这两个年龄节点,对于大部分人而言,破解方式就是投资。因为大部分人不具备创业的能力,只能靠投资进入到一家持续发展的优质企业,只能靠投资延长自己的职业生涯,只能靠投资打破年龄和能力的反向关系,只能靠投资获得更高的收益,只能靠投资彻底摆脱年龄对于职场的限制。
投资难不难,相比创业而言,太
说几个跨越牛熊的优质上市企业的投资收益率(分红再投入),截止到2020年6月统计计算数据
中国平安自2007年3月份上市以来,年化投资收益率为:10.48%;
招商银行自2002年4月份上市以来,年化投资收益率为:15.24%;
贵州茅台自2001年8月份上市以来,年化投资收益率为:29.97%;
假如你拥有100万的资金,投资上述公司的股票,每年的投资回报都有10万到30万元,这个收入已经超过了全国95%以上职场人士的劳动收入,而且你还不用在这些公司实际上班,可以从事自己的职业或者事业。即便你在职场或事业上遇到问题,但是你的另一份工作——投资却能带给你稳健的回报。
很多投资者会说,我没有那100万资金啊。请记住,资本市场是100万赚10万、20万的市场,而绝不是靠10万短期内赚100万的地方,如果抱有这个想法那无异于投机和赌博,结果不言而喻。
为什么社会要求人必须要在35岁以前努力奋斗,就是为了在35岁精神最旺盛,能力最突出,学习劲头最高的时候努力赚取本金,最大化的将学历转化为资本,拓展人生的纵深和抵抗风险的能力,从而从容的面对35岁以后职场产生的危机。
投资理财已经不是你愿不愿意去学的一门技能,而是在金融高度发达的经济时代所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否则你与同龄人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如果你还一听到资本市场就谈虎色变,那只能说你周围的全是投机分子和缺乏投资常识的赌客,远离他们,学会投资理财的真谛,才能立足于当下的金融时代,才能最大化的转变自身的价值,才能在35岁和65岁两个年龄节点前立于不败之地。
本文完
作者简述:
人生已过而立,投资也有数载,拜读大师著作半百有余,终归与价值同向而行,期间披荆斩棘,历经磨难,虽不敢言已取真经,但投资之行日益趋稳,偶有所得,小有所悟,力图知行合一,望与志同道合之人共话投资精髓,共享经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