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


安庆素有“戏曲之乡”的美誉,是黄梅戏的发源地和传承地,拥有黄梅戏会馆、黄梅戏艺术中心(再芬黄梅艺术剧院)、石化俱乐部等多处黄梅戏艺术剧院,定期举办黄梅戏艺术节、十一黄梅戏展演周等活动,众多民间黄梅戏艺术爱好者晚间也会自发在街边组织戏曲活动。安庆还拥有严凤英、马兰、韩再芬等一批优秀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中国第一个黄梅戏博物馆——中国黄梅戏博物馆也坐落于安庆。在此基础上,安庆可合理利用黄梅戏戏曲资源,打造白天看景、晚上看戏的,以黄梅戏推进文化旅游融合。

然而该发展道路上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目前的黄梅戏旅游资源较为分散,产品较为单一,现有戏曲文化产品以场馆戏曲表演和节庆活动为主,主要面向市场为戏曲爱好者,缺乏对普通游客的吸引力。石牌小镇作为历史上的戏曲之乡已经不复往昔的繁荣,仅剩一些静态的展览馆和遗存的古戏台,缺乏生机与活力。总体来说,安庆的戏曲文化休闲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资源整合和统一规划,急需引入新业态。应多融合创新市区内已有的戏曲文化资源,打造类似太湖县五千年文博园中的《天仙配新传》[1]能让游客沉浸式体验的新型黄梅戏曲目。

总的来看,安庆市戏曲休闲产品应以怀宁石牌、安庆市区、严凤英故居和巨石山、潜山天柱山为重点,建设一批戏曲旅游景区,并整合黄梅戏和安庆各区县的地方戏(岳西高腔、太湖曲子戏等),推出戏曲文化活动。进一步支持本地剧团发展,节假日开展戏剧文化娱乐常态演出。同时也要鼓励文化创意企业与戏曲团体合作,注重开发受年轻市场喜爱的黄梅戏产品和文创产品,如目前安庆古城内出售的“会唱黄梅戏的台历”[2],延伸产业链,扩大市场。研究组建安庆旅游演艺集团,在黄梅戏基础上发展其他曲艺,逐步引入国际戏剧元素,加强音乐、歌舞、曲艺、杂技等演出交流和研发。

 

注:

[1] 《天仙配新传》黄梅戏经典剧目《天仙配》的新篇。内容以《天仙配》为故事来源,剧本、编曲和舞蹈均进行了全新创作。全剧分为“思怀”、“重逢”、“天怒”、“归乡”四幕,跌宕起伏的剧情、经典的《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曲调在四幕中以不同方式呈现,让经典故事再获新生。《天仙配新传》作为国内首创以经典黄梅戏为题材来源的实景光影剧,运用顶尖的声、光、电、全息投影3D威亚、AR增强现实等高科技手段重现董永与七仙女感人的爱情故事,为广大游客献上了一场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为一体的多维沉浸式巅峰体验。

[2]该台历由安徽再芬黄梅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设计,将传统黄梅戏元素与现代审美和科技相结合,每一页都有一幅黄梅戏结构插画,背面有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可获取经典黄梅戏唱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