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何谓“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读《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何谓“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原文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的含义为:正因为“极大”,所以,它并不如想象中的“庞然大物”。如果,真的有像某一个可以比拟的“庞然大物”,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岂不是也要不断萎缩吗?“道”因为有三个基本准则,才能够保证其不像一般之物那样不断萎缩,保证其系统稳定性,保持其“大”的特性。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的含义是:“道”有三个基本准则,而使“道”在天下万物之中生根发芽。《说文解字》对“保”的释义为“保,养也”,即“养育、抚育”之意。

慈故能勇”的含义是:大自然的母性,能够保证各种合理范围内的竞争优位,即在合乎自然的竞争范围内的行为,总是有益的。《说文解字》对“慈”的释义为“慈,爱也”,亦即相较于其他个体的偏爱。此处是指“大自然的偏爱”,大自然对于万物是无偏的,唯有的偏爱是对“母性”(亦即“物种的传承”)的偏向。

俭故能广”的含义是:对于有限资源的精打细算,亦即关注其效率,就能够顾及到系统整体各构成部分的需要。如果不关注效率的话,系统某一部分过多地占用了资源,那么,必然使得系统其他部分所需资源得不到满足,进而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转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的含义是:只有顾及自然发展的时序(不追求“超越式”发展),才能够使各阶段的发展过程得到充分的实现,才能够使事物得以完全地发育成熟。否则,总是追求“超越式”发展,那么,事物就得不到完全的发育成熟,也就起不到其应具备的完全功能。“不敢为天下先”,还有一层含义:作为社会治理者,只能顺应社会成员自适应而形成的趋势去建立维护秩序,而不应超越在社会成员之先去预设规范,那样的预设规范,是违背自然的。现实中,社会治理层预设的规范,往往是超越发展阶段而效果是适得其反的。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的含义是:没有一定自然伦理规则的竞争,不注重自然效率的粗放拓展,不顾及自然发展时序的“创新”,只会使事物畸形发展而最终导致矛盾无限累积而崩溃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的含义是:“慈”(物种的代代传承),是大自然的要义。因物种传承而进行的竞争必然能够取胜,因物种传承而进行的利益维护必然坚固。因为,物种的代代传承,是大自然必须给予最大保障的

本章的哲学意涵:自然世界中,存在慈(自然伦理)的正当性和优位性、俭(自然效率)的合理性、不敢为天下先(自然发展时序)的时序性。这些准则,同样适用于社会系统。在社会系统中,知“慈”,实质上就是明确哪一类的行为是正当利益的追求,就懂得了每一世代当为则为、不当为则不为的担当(“勇”);知“俭”,就懂得了每一个体在无穷广阔世界的有限行动范围(“广”),只有注重效率,才能尽可能地扩大行动范围;知“不敢为天下先”,就懂得了每一主体都只能在“当下时空”完成当下的“使命”,不可超越时代去超前行为。

转摘自《<道德经>新识及其生态文明启示》钟茂初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19年版https://item.jd.com/12623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