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民政协开展凝聚共识工作的思考


 

 

南京市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 王国钧

202011月 25日)

        黨的十九届五中全會是在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處在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具有全局性、歷史性意義的重要會議,重點研究的“十四五”規劃問題,擘畫了我國未來發展藍圖,為全國上下明確了前進方向和奮斗目標。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加以贯彻落实。要实现全会提出的宏伟目标,需要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凝心聚力不懈奋斗,作为人民政协来讲,应该充分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作用,强化政治引领,在广泛凝聚共识上狠下功夫,团结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社会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明确共同的奋斗方向、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新征程。下面我就广泛凝聚共识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一、为什么要凝聚共识?

共识是什么?就是在共同的理念、标准下通过协商讨论使各种想法趋同,从而形成一致的意见。万里长江奔腾汹涌,就是长江汇集了众多的涓涓细流,共同朝着一个方向流淌,在势能的作用下,形成气势磅礴的力量。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利益主体多元化、思想认识也不尽相同,要实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必须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识是奋进的动力。古人云,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意思是说二人同心,其锋利足断坚硬的金属。同心的意思,是说二人精诚团结,心意齐同,其气味的相投。又说,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意思是众人拿着弓箭,共同射向一个目标,这个目标没有射不中的。这些精辟的格言,充分说明,凝聚共识在实现伟大目标中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是“专门协商机构”。它融协商、监督、合作、参与于一体,凝聚共识是其中心的工作环节之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我们的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再次明确要求,“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独特优势,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作为人民政协,必须要围绕着党的十九大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现,去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作用,凝聚社会各界的智慧和力量。

二、如何凝聚共识?

凝聚共识必须要有共同的理念。要杜绝“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现象。在达成共识的过程中,首先要进行理念上的沟通。由于地位、利益、经历等的不同,各人的理念也不尽相同,不能强求一律,而要在“形成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的同心圆”上下足功夫。要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求同存异、求同化异,增进一致而不强求一律,尊重差异而不扩大分歧,包容多样而不丧失主导。要加强方向引领,凝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共识;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共识;凝聚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共识。在此方面,必须要加强学习,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法律法规、学习科学知识,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即内心的深刻认同,而不是表面的敷衍应和,为进一步协商讨论明确前提条件。

凝聚共识要经过充分的协商讨论。“纷争源起因专断,共识凝成在协商”。协商讨论是平等式的互动对话,真诚的讨论。不是单向度的灌输说教,更不是居高临下的行政命令。在互动的过程中,要有真诚之心。要换位思考,充分考虑到对方的愿望和诉求、矛盾的焦点、难点、热点,满腔热情地、实事求是地对原方案加以修正和优化。要有为民之意。要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妥善处理好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找到各方利益的平衡点。要有公平之魂。在协商过程中,要把公平合理的精神贯穿始终。做到制度内的平等和制度外的平等并重。要平等地征求意见、制定规则,平等地公正一贯地执行规则。要通过“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进行协商讨论,从而增强共识。要有三因之方。即在协商的内容和方式上,按照“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三因)的方法开展。从我参加的溧水、鼓楼等地“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室的建设上看,就充分体现了“三因”的方法。因此,在协商过程中,要采取多样化、灵活化的形式,坚决克服为协商而协商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要加强政协委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政协委员在联系界别群众中的独特作用,强化委员责任担当,发挥专委会工作合力。以“委员工作室”为纽带,通过开展学习宣传、谈心谈话、联络联谊、走访联系委员等活动,协助党委政府做好解疑释惑、宣传政策、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切实担负起“落实下去、凝聚起来”的政治责任,确保协商的方向正确和效果更佳。

凝聚共识要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人的思想认识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随着内外因的改变,共识也会发生改变。要有长期的思想准备,不能急于求成。凝聚共识通常都不是快餐式的立竿见影,而应该是长期性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三、如何使凝聚的共识发挥最大的效用?

凝聚共识在于为实现伟大的目标汇聚力量。作为人民政协,尤其是作为经济科技委员会,应该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基础上,从内容、手段等几个方面入手,认真扎实的开展工作,提高凝聚共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凝聚共识水平,才能使凝聚共识产生最大的效用。

要围绕党政中心工作凝聚共识。就是要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的贯彻落实,去凝聚各方的共识,以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在当前,我们要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把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精神,制定和实施十四五发展规划作为凝聚共识的重要内容。作为南京来说,要围绕着“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目标的实现,围绕推动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围绕推动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围绕着产业的转型升级,围绕着营商环境的改善,围绕着科技创新121战略的实现,围绕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围绕着“八条产业链”和数字经济、集成电路、生命科学等的发展去凝聚全市社会各界人士的共识,推动南京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要对政策的落实情况开展民主监督。人民政协民主监督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重要作用。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民主监督,有助于彰显社会公平、民主、稳定的价值追求,也有利于推动凝聚共识的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人民政协民主监督是以协商方式进行的监督,它是基于协商民主这种特点的民主形式进行的,它的实效性是通过协商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协商式监督是一种政治监督而非法律监督;它的目的不是"干政",而是"议政"和"资政";它的实效性不仅在于"采用",更在于"采纳"。因此,体现协商式监督的实效性首先应当对监督的性质和效力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监督意见和建议的提出环节入手,完善各个环节的机制,形成良性的协商、沟通与互动,推进政协民主监督工作的开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民主监督过程中能够做到“说得对、说得好、说得管用”。

要把加强调查研究贯穿于推动政策落实的全过程。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倡导的重要工作方法。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实际情况,总结经验,修正工作中的偏差。对于已经形成的共识的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必须跟踪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提出意见建议,这样才能使形成的共识发挥最大的效用。

调查研究不能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要深入实际,深入一线。毛主席曾经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同样,没有正确的调查研究,也没有发言权。在调查研究中,要与调查对象交朋友,要使调查对象感觉到我们的调研目的是为民的,而不是刺探情报的。这样他们才肯讲真话、讲实话。同时,调查研究的方式方法也要多元化。既有座谈会形式,也有个别访谈的形式;既有线下的调查,也有线上的调查;既向当事人调查,也向利益相关方以及第三方调查。要提高调查研究报告的文字表达水平。在提高认识能力的基础上,表达水平就非常重要。对于情况的反映要全面客观辩证,坚持实事求是,不能断章取义,不能掩过扬善。对于问题的揭示要对照标准要求,有理有据,做到具体而不抽象,既反映客观原因也要反映主观原因;既反映共性的原因,也要揭示个性的原因。对于提出的建议,要与前面存在的问题形成对应的逻辑关系,且具有实用性、可行性、可操作性,这样才便于调研的成果转化为推动发展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