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琳:中国品牌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


 王先琳:中国品牌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

中国梦,饱含文化;中国品牌的梦,也应该倾注满满的中国文化!打造中国品牌,要灌注价值、精致、稀有、尊崇、品味等等,以满足人们对身份、地位、心理等个性化要求。因此,中国品牌应该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准文化产品。中国品牌是紧随社会生活和物质要求变化而形成的,她是蕴含着中华精神和文化内涵的物质和非物质产品。其社会形态是物质与精神双重高端的羡慕产品;是具有高端消费能力的社会群体,寻找合理精神诉求,俯视现实价值观,标志前瞻性生活方式的特定消费品。

与普通商品不同的是,品牌擅长以高附加值的形式展示更多的精神诉求。中国品牌更是物质和文化的综合体,不是一个可以独立理解的概念,近100年来,随着东西方文化的相互渗透,中国民众认知力度的快速扩张,特别是最近些年来,以欧洲品牌经济为导向的品牌思想,占踞了中国品牌概念的主体地位。无论是理念上的参与还是实质性的购买体验,品牌的消费方式,在中国形成了一个世界范围内绝无仅有的,全民介入的大众消费格局。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民众并不知道,在理解品牌概念的时候,自认为非常明智的洞悉了品牌文化的来龙去脉,实际上才处于“假设”推理的初级“形而上学”阶段。而终有一天,中国品牌将会是具有彰显特定精神意义的生活必需品。

中国有句古话:物以稀为贵。稀缺性是使物品成为品牌的必要条件。品牌是一种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品牌中常常包含着或是一定量的短缺资源(如紫檀木、黄梨木等),或很高的科技含量,或很高的人文因素,或可以被称作“绝活儿”的很高的制作技巧(如手工制造)。

另外,一些品牌是限量生产,营造了稀缺的状态而使其弥足珍贵。稀有性使得品牌对于许多人 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也正由于稀有性,品牌才具有了使人憧憬的神秘感。一旦让大多数人感觉可望而不可及,那目标消费者的优越感也就保住了。只有认识的人与实际拥有的人在数量上形成巨大反差,品牌也才能够成为真正的品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二八原则,20%的人占有80%的财富。因此稀有性堪称品牌的一犬显著特征。

名优特品牌具有高价格,是同类商品中最贵的。价格高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是品牌,但品牌的价格一定是高的,毫无疑问,价格是品牌最基础的特征。同样品牌一定是同类商品中的精致品,具有极其卓越的品质,能带给消费者一种高雅和精致的生活方式。品牌复杂的工序和精湛的工艺,及其严格的近似严酷的品质保证是同类商品根本无法相比的。

最重要的是,中国品牌还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应该说,从品牌溯源来看,品牌是有血统的。比如:中国“茅台”酒演变于贵州的茅台镇的“赖氏”家族。在 1929 年,一个名叫赖永初的人在茅台镇继承了公元 135 年汉武帝时期就有的“枸酱酒”酿造之法,兴建了后来著名的“恒昌烧坊”,这就是最早的有品牌名号的茅台酒了。又如:中国的“大红袍”号称“帝王之茶”,因为古代有一个学子进京赶考,途中病危于武夷山下,幸亏僧人以寺庙茶水解救并得以高中状元。又逢皇后腹胀疼痛,御医无术。状元献茶,皇后饮用后即病好如初。皇帝随对茶树赐“红袍加身”,于是该茶树茶叶顿时身价百倍。由此我们体会到,一个品牌仅有质量还是不够的,必须要讲更多的品牌故事。而要让国人珍惜,并夺取中国品牌国际话语权,中国品牌除了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外,必须打上中国文化的深深烙印。

中国消费者和外国消费者在文化传统、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中国品牌并不一定必须在传统品牌如珠宝、豪车、服饰等领域发展。中国白酒、香烟、茶叶、瓷器、家具、工艺品都具有成为品牌的潜质。因此,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品牌时,首先要把中国的文化和文化附加值,品牌和品牌附加值凝结到品牌上去。

其次,做中国品牌既任重道远,又需要脚踏实地;现在国人对我国各种产品的质量都不认同,那何来品牌。所以,要真抓实干来抓好产品的质量,在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再想办法,来突出品牌文化。而要构造这样一个中国品牌市场,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更需要很多的积淀。

翻看历史长卷,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唯一延续至今的国度,悠久而灿烂的中国文化从未中断。从丝绸之路伊始,中国的产品就代表着中国文化而远扬海内外,闻名天下。而今的文化传播(输出),无论是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还是一家企业,都是经济上升到一定程度后要重点体现的必然趋势。文化形象,是品牌,更是软实力,特别是在同质化的竞争中威力将越来越突显,而最直接的影响将是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所以,中国品牌要重视文化内涵,并视之为生命。无论站是在全球视角,还是针对庞大的国内或区域市场,中国品牌都走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中国品牌将“文”名天下,铸造出新的历史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