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当前世界各国所有制发展形式的相关启示
从目前世界各国所有制形式演化轨迹来看,其给予我们以下几点启示:
(1)各国所有制形式的发展在很大程度脱离了社会性质的约束。 从全球各国所有制形式发展情况来看,各国所有制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与其社会性质不完全相同的发展特征,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资本主义社会越来越呈现财产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发展特征,其一方面表现为以股份制作为表现形式的公共所有制,成为资本主义所有制的主要表现形式。从资本主义国家企业所有制形式来看,如前所述,受社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以及不同生产要素在社会生产中所起作用发生重大变化影响,以社会化特征作为表现形式的股份制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以前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人企业。其在一定程度上使资本主义发展条件下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出现了与资本主义性质明显不相符合的发展特征;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以税收体制和国际分工为依托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国家呈现出明显的社会主义发展特征。目前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财政收入的政策性安排以及国际贸易分工的优势,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从而使居民所享受的福利待遇在很大程度带有某些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特征。就这种福利待遇的支撑基础而言,其主要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科技作为表现形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得到快速提高的基础上,通过所得税、遗产税、财产税等税收政策安排,间接地实现了部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然后再通过以社会保障作为表现形式的财政支出方式,确保了社会发展的相对公平。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在国际贸易中所拥有的技术优势以及其本国信用货币作为世界货币的相对优势,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进口低价的日用消费品的方式,确保了社会保障支出的有效性,使发展中国家对于发达国家呈现一种明显的单边商品输出特征。就此而言,西方发达国家在某一方面所呈现的社会主义性质特征,既是其自身科技进步的结果,也是凭借其在技术以及金融方面所处的优势,变相剥削发展中国家的结果。
二是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所有制形式上由单纯的公有制开始向混合有所制形式转变,其在很大程度上带有私有制发展的某些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苏联的解体,留在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已经为数不多,中国作为为数不多的社会主义国家,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来看,中国通过对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以及部分中小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一方面,将单一的全民所有制股权演变为由私有产权参与的股份制企业;另一方面,通过中小国有企业的私有化以及其他私人企业的发展,使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在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一定的比重。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在中国GDP总量中,由国有企业创造的GDP占比已经降到50 %以下,非国有企业创造的GDP占比已达到50%以上。
总体来看,全球各国所有制演变轨迹提示我们,在现代经济社会条件下,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已不是区分社会性质的明显标志。资本主义国家并不是单纯地实行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国家也不是单纯地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对于社会生产目的的影响来看,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主导的资本主义国家,却以较高的社会福利以及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方式,使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发展目的在很大程度呈现出社会主义的发展特征;而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市场化改革作用下,在打破以前相对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国民收入分配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性支出,加重了居民的支出负担,从而使这些国家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私有制的某些发展特征。世界不同性质的国家所有制形式的演变轨迹及其社会生产目的出现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我们,虽然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区分不同国家社会性质的主要标志,但是,其只是不同性质国家实现不同社会生产目的的一种手段,从整个社会来看,社会生产的最终目的才是确定不同社会性质的最终标志。就此而言,我们既不能将生产资料公有制归结为社会主义,也不能将生产资料私有制归结为资本主义,而应该看社会生产的最终目的,是否在于满足本国居民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其只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一种手段。
(2)世界各国生产资料所有制演变路径提示我们,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必须与企业的股权性质与结构实现科学匹配。从全球各国(地区)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来看,企业经营效益的提高,以及政府通过财政收支对于国民收入分配进行科学、恰当调节,是体现不同社会性质的一个重要手段。就不同企业所有制性质对于企业经营的影响而言,公有制和私有制都是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二者不在于谁好谁坏,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不同的所有制性质决定不同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相对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而言,中西方企业的所有制结构演变路径,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我们,科学合理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比所有制性质更为重要。从西方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演变来看,随着西方企业所有制结构由私有制向股份制的演变,西方股份制企业相应地建立了与这种所有制结构相匹配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理论上而言,目前西方企业所实行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西方股份制企业的股权结构要求,有力地促进了西方企业的发展。但是,与西方股份制企业相匹配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并不是所有企业可以通用的万能模式,从西方股份制企业股权属性来看,虽然股份制的推行使西方股份制企业股权呈现一定程度的社会化特征,但是,它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私人所有的根本属性,这主要通过西方股份制企业董事长即是股份制企业第一大股东表现出来。就此而言,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其股权结构以及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也是各不相同的。如前所述,虽然所有制的属性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社会属性,但是,它并不是体现一个国家社会属性的唯一条件,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如果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不善,发生了亏损,那么,其也不能达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反之,如果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较好,产生了较多盈利,那么,我们就更有条件通过国有企业上缴利润的方式,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由此可见,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效益的高低,比所有制性质更为重要。为了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就必须采取与企业股权性质相匹配的法人治理结构,而不是不顾企业的不同股权性质和结构,盲目地照抄照搬。
二是企业所有制的性质可以通过税收以及利润分配的方式来实现,而不需要通过固定的法人治理结构方式来实现。从中西方所有制实现形式来看,企业所有制的实现形式主要通过税收和利润分配的方式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实行固定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模式来实现的。从西方股份制企业所有制结构来看,虽然股份制公司第一大股东担任公司的董事长,但是,其并不干预企业经营,而是通过聘任职业经理人的方式来经营企业。在私有制的股权属性下,董事长与股份制企业之间在利益上是统一的,股份制企业股东所拥有的私人股权属性并不是体现在股份制企业管理岗位的安排方面,而是表现为股权的保值、增值以及税后利润分配的归属方面。当然,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国家也通过所得税、遗产税等方式。来间接地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的部分社会化,但是,其并不改变股份制企业股权归属私有所有的事实。理论上而言,不同所有制结构会对应不同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对于不同属性的所有制企业而言,如果有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那么,其一样是可以取得较好经营效益的。从前期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的经营实践来看,正是由于他们不能正确地理解国有企业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将国有企业的国有性质,片面地理解为国有企业一切经营活动都听命于作为全民代表的政府,国有企业的所有财产都属于作为全民一分子的企业职工所有,因此,国有企业就有必要对于其职工的生、老、病、死负责,而没有认识到国有企业是一个独立从事生产经营的企业法人。就此而言,在一大二公式的国有企业经营模式下,国有企业经营效益较低,其与公有制的属性没有多少关系,其主要原因在于由于我们对于国有企业所有制实现形式的片面理解,而实行了与国有企业股权性质不相匹配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因此,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改革的出发点在于塑造与国有股权性质相匹配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而不是本末倒置地通过采取国有股权分散化甚至私有化的方式,来达到为实行西方股份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创造有利条件的目的。从目前中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实践来看,虽然中国部分国有企业也实行了股份制改造,但是,由于股份制企业股权属性与西方股份制企业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中国股份制国有企业借鉴西方股份制企业实践所实行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出现了较大的负面作用。因此,中国国有企业未来改革的方向,在于通过对国有企业所有制形式的正确理解,确立与国有企业所有制属性相匹配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以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益,为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