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用与分享之间的微妙关系(3月2日)
有一种理论叫“消费资本论”,有一种状态叫“副业刚需”,有一种职业叫“消费商”,其实说的都是同一件事:就是当你自己在某个方面有刚性消费,那么你在工作之余,把在这个细分产品的刚性消费概念分享给你身边的人,以这些人脉作为资本,就可以支撑你在本职工作之外的兼职,甚至从这个兼职之中,你会得到比本职工作更高的回报,甚至会给你带来财富自由,这个逻辑支撑了很多产业,数以亿计的人投身并深陷其中,或者乐此不疲,或者不能自拔。
当自由和财富可以兼得的时候,你就有理由放弃现有的稳定工作机会,而全情投入。早些时候享受退休状态的闲适,得到稳定财富的回报,这种美好状态需要正确的选择,需要时间与精力的投入,当然也需要基本的入门级别和级别晋升所需要的持续的财务投入,更需要努力不停地分享。这已经成为这种“消费资本论”者们乐此不疲地分享的梦想。
但是梦想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诗和远方永远都是看上去很美好,我们却需要生活在现实的苟且之中。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有一座桥梁,在这种新的从业状态之中,形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需要艰辛跋涉是一回事,但经过拥挤踩踏甚至掉到桥下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种局面随时有可能会降临到我们自己身上。
那么这个逻辑之中,哪里错了?
在春宝看来,错就错在我们在出发之前,忘记做理性的分析与预判。
每个人都是天生消费者,但每个人都需要赚钱;每个人都需要健康,但每个人又无法离开财富。所以很多直销微商和大健康产业的机构,都会提出“健康&财富”兼得的方案。这个是这种从业状态实现的理论基础。而提供产品与服务的机构或者平台,也可以实现将营销事务外包,把业务压力转嫁到外部的目的,让自己降低不确定性的风险和确定的财务压力,更专注于研发、包装与制造。
但是每个人都需要成熟理性地看到,你的主要目的是做什么?主要目的达到了之后,顺便达到辅助目的。最简单的选择是:你是赚钱顺便消费,还是消费顺便赚钱?正确的选择是:面向绝大部分有刚需的人,是让他们消费的同时赚钱;而对那些在赚钱方面很迫切的人,就是让他们赚钱的同时消费。
从人性本身来看,消费会让人恐惧,因为通货膨胀,钱越来越不值钱,这个是外部世界的大势所趋;同时消费也会让人贪婪,因为人总是会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争取进入更为高端的圈层;赚钱会让人贪婪,因为钱仅仅是数字,数字会让人麻木,金钱的刺激之下,难免会失去理性。
现在人们需要的东西太多了,贪婪让人无法呼吸,竞争让人无法轻松,利益让人变得无情,而且不管是机构还是个人,变相杀熟已经成为当今商品经济生活的常态。
不管是保险、直销、微商还是化身为社交新零售的营销模式,其实都不是在招代理,而是在招客户,并让客户在利益驱使之下转介绍。到了一定时候,就会被打回原形,因为客户终究只是客户。
就如在保险公司的增员制度,虽然开始有底薪,有成本极低的专业培训,有保单销售的回佣,但最终大体都是以自己并带领自己的家人朋友“缘故”展业的方式来延续自己的职业生命的,早晚需要到外边去开拓新客户,并将自己原本就微薄的收入之中相当大部分比重用来拓展并维系客户关系。
面向消费的营销需要抓住刚需心态,即使不是刚需,也要提升硬度变成刚需,赚钱需要有兼职,就是用垃圾时间让自己赚取财富。关键是兼职如何选择,特别是在专职都难以稳定的情况下,如何让自己有闲暇时间去应对兼职,最终搞不好,兼职把专职所辛苦赚来的钱赔掉了,专职反而丢掉了。
在兼职与专职,刚性需求的自用和分享的时候,我们往往忽略掉了,其实消费是一回事,经营就是另一回事,自用是一回事,分享就是另一回事。一旦我们做了销售分享经营,心态就变得不是那么纯粹,因为绝大部分时候,经营行为是必然受到利益的驱使的。
世人往往都用利己心态决定,因为对自己有好处才会去分享,甚至为了让自己得到好处,即使是以对方利益损失为代价,往往都要去做,而且即使如此,我们都会得到心理平衡,因为我们给自己的理由是:要赚钱要生存,这是无奈的;而且从对方的角度看,也是得到了利益才付出的成本。也没有吃亏,更重要的是甚至已经占到便宜了。但是从对方的角度,就有被当韭菜收割的受伤之感。
到底是投资于自己现有的人脉并提供养分,还是涸泽而渔一般地破坏自己的现有人脉,就成为颇为微妙的关系。假如这个问题不解决,是无法实现自用与分享之间的华丽转身,不要说赚取利益,实现财富自由,就连自己生存的根基和支柱怕都是会被破坏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思路,就是以无私的心态去投入,让对方感觉自己有自私的合理性,同时又有无私的心态,让对方感觉自己在其中有便宜可占,而且占便宜又有些心安理得的成分,当然这个分寸的拿捏,就是个见仁见智的东西了。
贾春宝
2021年3月2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