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越国王陵选址 藏风聚气 古人营建暖穴措施过硬 ---曾祥裕风水团队浙江人文地理考察随笔 曾祥裕 曾海亮 曾祥裕风水团队浙江人文地理考察,参观了绍兴印山越国王陵,即木客大冢。 行前,我们曾考察过陕西的秦始皇陵园,听说“北有秦宫,南有印山”,这激发我们这次绍兴印山越国王陵之行。 越国王陵位于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兰亭镇里木栅村和绍兴县林场交界处,这是一座特殊的小山,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300米,高约24米,因其平面略似方形,里面高耸似印,俗称“印山”,它四周为沟河所围,系修筑土墩时挖土所致。 考古人员通过这座大墓而探知了越国特殊的王陵制度,暴露于外的隍壕、巨大的凸字形岩坑、三角形的木椁墓室、大型的独木棺,以及为保护木椁所采取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腐措施,这些构成了越文化的重要特征。因此,这个大墓对于研究古代越国文化极具价值。 越国王陵的主人是谁? 据考,这是著名的越王勾践之父—越王允常之墓。 史载公元前两千多年,夏帝少康封庶子无余到越地(今绍兴),号於越。自无余传二十余世到允常。 允常最迟于公元前510年即位称王,建立起自己独立的国家。“越之兴霸,自允常矣”。越国在他的领导下,逐渐由弱变强,开始走上富国强兵之路。史载允常逝于公元前487年,后下葬于印山。 印山越国王陵,有“木客大冢”之名,源自方志鼻祖《越绝书》的记载: “木客大冢者,句践父允常冢也。初徙琅琊,使楼船卒二千八百人伐松柏为桴,故曰木客。去县十五里。” 越国王陵选址 群山环抱 藏风聚气 我们驱车从山谷之间来到越国王陵,它在一个独立的山丘之上,为一盆地突起土敦,形如印章,王陵的东、南、西、北四面,由远处是四座海拔超过百米的大山围合着。 东可远眺著名的会稽山;南为东西相连的笔架山和纱帽山;西为兰渚山;北为棋盘山。 经测,右水倒左,流出于艮口。因无墓碑可测,推测坐向为庚山甲向兼酉卯,封土夯筑,延续旧有土敦墓传统上构建,其采用竖穴深坑又带墓道。 越国王陵的墓制特色 越国王陵从印山山顶,凿岩而成,墓向朝东。是一座由墓道、墓坑组成的平面呈甲字形的竖穴土坑墓。 我们从越国王陵博物馆人字形大门步入,一座造型异常独特、体量巨大的“人”字顶木椁墓室,呈现在面前。 这也是有记载的我国发现的第一座该类型豪华王陵墓葬,在中国墓葬史上意义重大。 王陵是一座长墓道的甲字型竖穴岩坑木室葬,由隍壕、封土、墓坑、墓道、墓室和陈列室组成。 墓室由加工规整的巨大枋木构筑,呈两面坡状。 “人”字顶木椁墓基本上发现在以浙江为中心的东南沿海这四个地区,是越人曾经统治、居住及迁徙的地方,说明这是越人独特的葬俗。 而春秋战国时期浙江正是越文化的中心,印山大墓又是其中最高等级的越国贵族墓葬,当是越国王陵无疑。 木棺置于中室,由一个巨型圆木制成的独木棺。 山脚四周挖掘有防御保护的围沟。这就是陵园四周分布的“隍壕”,系人工挖掘而成,表明了它的贵气。 越国王陵营建暖穴措施 展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 人死后无论地位高低都是回归大地,一杯黄土掩风流。但墓穴的选址、规模 以及墓室的营建,却因墓主的身份不同,大有区别。 人死后安放在墓穴,能否得以安息和荫护后人,关键在于暧穴的营建。 越国王陵木椁上铺140层树皮,20多厘米硬的树皮外再填筑着1米左右厚的木炭层,上盖青胶泥,分层夯筑,再上为封土层。中室内铺了一层编织物。 墓室坑底还铺垫着一层1.65米厚的木炭。而墓坑之上,在发掘之前是一个长70米,宽35米,高10米的椭圆形封土墩。 正是这些层层防护“屏障”,才使这座独木巨棺避免了水湿侵蚀,历时约2500年基本完整地保留下来。
(温情提示:五一长假何处去?知识充电到到赣州 ,从零基础学习杨公古法风水和日课,为内心注入中华优秀文化正能量,赣州杨公风水养生堂将于5月1日至3日,举办杨公风水初级学习班,咨询电话与微信号13766307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