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继续阐述道的特点,强调治理者要依道而行,天地甘露让民莫之令而自均。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是说“道”始终是无名而质朴的状态,虽然细微的不见踪影,天下却没有谁能不臣服它。诸侯君王若能遵守道的原则来治理,万物将会自然归从他。天地之间阴阳相合降下的甘露,不须指令就会让所有的人都能得到滋润。宾,宾服,归顺。
老子在这里对于“道”的作用,表述了两点:一是质朴而微观,对万物是一视同仁的,万物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所以天下都是它的臣民,没有不服从的;二是“道”是可以认识的,人们在认识了“道”以后就可以循道而行,趋利避害,使万物自宾,甘露自均。老子在这里也告诉人们,根据自然法则,天地给人类带来的资源甘露,应该民莫之令而自均,应该共享。在社会治理中,提倡缩短贫富差距、脱贫解困、共建共享、共同富裕。因此,执自然法则回望灵长类共命运的小小寰球,共建共享才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中的题中应有之义。
看现实世界,有的地方还在贫困中苦苦挣扎,有的地方还在人为的制造和拉大贫富差距,有的地方已经发达了却还在搞种族主义,也有的地方举全国之力脱贫解困直奔小康不让一个人掉队;面对伤害人类的瘟疫,有的地方研发药物供全人类公共使用,有的地方研发药物却垄断起来供自己使用。这些现象孰优孰劣?孰能符合民莫之令而自均的大道?不言自明。这是否也可以作为一个课题,让老子穿越时空回来,在这个小小环球上周游列国,讲讲天地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的道理。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是说万物兴作逐渐开始有了各种名称,既然有了名称了,大家通过观其儌也可以知道万物兴作发展的始终过程,明白了万物的各自兴衰过程,就可以不让它们发生什么危害了。诸侯君王如果能像“道”那样存在,就像川谷之水都归流于江海一样,天下的人也都归顺他。
老子在这里讲治理者的依道而行,也表述了两点:一是以“道”的法则即按照客观规律治理天下,自然会得到天下人的拥戴;二是按照“道”的法则去做,可以做到行止有度,知止可以不殆,不至于出现危险。对此,老子把实施无为而治的治理者也比喻为“道”,这样的治理者,能使天下归之,像川谷之水自然流入江海一样。
道存在于万物之中,而万物也都受着道的支配和调节。“道”体现的是最基本的自然法则,天下万物无不宾服于自然法则。道法自然,合乎自然法则,事物发展就会顺其自然,天下大治。君王治理天下,也是同理,要像大道之朴那样善于处下,善于容纳天下万物,善于以身为天下,天下也会川流归海,实现天下大安。“道”质朴而微小,天下却没有能不臣服的,大邦小国的治理者若能守之,也使天地甘露让民莫之令而自均,岂不妙哉!老子论道,重在社会治理,治理者能按客观规律办事,老百姓能雨露自均,这是老子对社会治理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