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标准化是自毁长城


    一个普通老百姓,即便没有受过任何经济管理教育,只要你耐心跟他解释,他都能明白为什么产业标准化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只有标准化的现代工艺技术、标准化的流水作业、标准化的质量管理体系等,才能生产出标准化的合格产品,才不至于每个消费者买到同一批次产品的质量会产生差异,才有利于塑造品牌价值和产品形象。

    确实,标准化的产品不会因人而异,更容易获得客户和消费者的信任。然而,标准化并不能因此而成为高质量的代名词。真正的高质量产品还是要追求个性化和差异化,但不同于以往产品参差不齐和粗制滥造差异化,而是在标准化质量基础上的更上一层楼,是针对不同需求特征消费者的量身定制,这才是高质量的产品体系

很多人只看到了产品标准化带来的质量提升,却没有体会什么是真正的高质量产品!那就是差异化和个性化!

教育的标准化改革大行其道,估计就是这个逻辑。近年来,无论教学还是科研,各种考核的指标体系越来越多、管控越来越严,各种标准化的教学平台如超星、MOOC等推广也越来越普及。在“生产流程”上。老师们每学期之前,要严格按照要求上传好课件、资料、视频、大纲等各种资料,上课期间要接受各种督导检查巡视。在“产品标准体系”上。试卷批改要流水作业,并且期末考试的班级课程成绩呈现以80-90分为均值的正态分布。在“客户体验”上。每次课程结束,学生都要给老师打分并评价,这样老师为了得到更好的评价,只能是做一些妥协和让步,减少一些个性化的东西。

    以标准化来提升教育质量,出发点是没错的,效果也是有的。但是,这只是一般质量的提升,不是高质量的提升。产品和服务高质量提升都需要追求个性化,更何况是人才培养?然而,对于如何因材施教、互动教学、差异化教学和实地调研教学,这些真正能提高教育质量的方式方法,却没有任何有效的考核!所谓的优秀教师评选,就是请几个专家到课堂听课,然后打分评选一下,或者干脆就大家做“好人”互相投票。课堂的效果再好,哪有带着学生到实地调研一下来得更高效?

市场营销的课程,为什么不能开在洪城大市场?电子商务的课程,为什么不能开在淘宝村?产业经济学的课程,为什么不能开在工业园区?户外教学远比课堂教学要高效的多,在高质量教育面前,标准化和数字化永远只能是辅助手段,千万不能本末倒置!

教育的最高标准是因材施教、差异化教学!尽管产品生产的最高标准也是个性化、差异化,但人才培养和产品生产本质上还是不一样。企业产品有精准的定位,产品质量的差异化和个性化追求,要求标准差不能太大,只是针对不同客户需求特征做一些个性化的设计,但相近价格或者同一价格产品本质上的功能是没有区别的,都必须严格满足产品定位和客户需求,因而在标准化的生产过程和售后服务中,产品生产销售管理要求更为严格。

但人才培养的目标则不同,因为严格意义上说,人才培养没有准确的定位。我们并不知道一个学物理的学生将来就一定是做老师、做科研或者做管理?所以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是追求标准化、正态化,而是追求更大的标准差和对正态分布的偏离!!!

同一个流水线上出来的产品,尽管可以做些个性化的改进和设计,但归根结底质量大同小异。但是,同一个学校毕业出来的学生,必须要有巨大的差异,各有所长。标准差的扩大,不是以牺牲均值为代价,而是在峰度和偏度上对正态分布的偏离,不拘一格降人才。

产品生产要求各个环节管控严格,但是人才培养要求制度包容。产品生产中间出了问题,那就是劣质产品,要被淘汰,绝对不能进入市场,否则有损企业和品牌形象。但是人才培养中途出了问题,不能给人家“贴标签、进档案、戴绿领巾”,而是要包容,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产品生产追求个性化设计,但个性化不能盖过产品的本质功能,否则就是画虎不成反类犬。相反,人才培养也追求个性化因材施教,但个性化的能力培养可以超越专业培养本身。一个学计算机的学生,如果感兴趣,可以鼓励他去学金融学。一个学金融学的学生,如果感兴趣,可以鼓励他去学心理学。一个学心理学的学生,如果感兴趣,可以鼓励他去学计算机。自学的技能超过自己的专业,业余的爱好胜过自己的专长,不仅不能打压,反而要大张旗鼓的鼓励

产品质量的认证有单一的行业标准体系,但人才培养质量的认证应该是多方面的。思想品德、身体健康、社会交际、礼仪礼节、实践能力等,没有一样比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差,甚至可能重要性还更高。

如果高等教育、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都不把这些理念灌输给学生,老师们都不能独立思考、身体力行,甚至都没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难道还指望中小学教育来拯救中国教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