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还是从矛盾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讲无为而治,强调“知足常足”也是治理者的“德”。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有道,认识到世界的本质并无为而治;粪,农田肥料。这里指天下有道,太平安宁,就可以让战马转行去做农运的活了:天下无道,战乱动荡,那么战马就会在郊野战场产下马驹。这句话很形象的告诉治理者,应遵循“道”的法则,因循客观规律,引导民众从事生产而不要发动战事。同时,也面对所处的战乱时代,提出了自己的治理方案。
老子坚持认为,战争不但不能使国家强大,反而会祸害百姓走向衰败,因此也坚持认为,治理者必须摒弃私心杂念,实行无为之治。无为而治是合乎“道”的行为,是治理者应具有的“德”。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罪,是罪恶、罪行或犯罪的意思;祸,是灾祸、祸害、祸乱的意思;咎,是过错、差错、错误的意思。欲,是欲望,可欲是放纵欲望;足,是满足,知足是知道满足;得,是得到,欲得是欲望得到。老子在这里三个排比句,直指要害,最大的罪恶是因为放纵个人名利的欲望,最大的灾祸来自于对个人名利的不知满足,最大的过错是由于追求个人名利的贪得无厌。小小寰球,天地人间,这是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意思是知道满足就是足,还是长久的满足。老子在第四十四章也讲过,“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但是,正像老子例举的许多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样,可欲、不知足、欲得,也有两面性。既有导引人们“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励精图治、创新创造、持续前进的一面,也有过了度会导引人们贪得无厌,驱使人们产生错误、灾祸、罪恶行为的一面。这两个方面的转化的度,在于如何对待个人的名和利,如何树立正确的名利观。
从个人角度,把握好了这个度,可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足之足常足,可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无私成其私;把握不好这个度,则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就会受困于名利中而不能自拔,自遗其咎。从天下的角度,为万物自然安宁,顺道而行,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以身为天下,万物将自宾、万物将自化。而能否正确的对待名利,是为自己还是为民众,正是每一个人尤其是治理者能否践行自然法则、能否有“道”的重要标志,也是能否有“德”的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