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琳:燕子翩翩飞诗意盎天下


 燕子翩翩飞诗意盎天下

 

3.jpg

 

 

有一种燕子一般在楼道、房顶、屋檐下等处营巢,故名家燕。家燕生在北方,古时被叫做玄鸟。家燕前腰栗红色,后胸有不整齐横带,腹部乳白色,主要以蚊、蝇等昆虫为主食,消耗大量时间在空中捕捉害虫,是最灵活勤劳的雀类之一,为众所周知的益鸟。因此,是古代文人作诗吟词最多的对象。

流览古诗,以《燕子》为名的同题诗比比皆是:如:

燕子 ] 刘子翚(宋代理学家。字彦冲,一作彦仲,号屏山,又号病翁)

燕子营巢得所依,衔泥辛苦傍人飞。

秋风一夜惊桐叶,不恋雕梁万里归。

燕子 ] 秦韬玉(字仲明,唐代诗人)

不知大厦许栖无,频已衔泥到座隅。

曾与佳人并头语,几回抛却绣工夫。

燕子 ] 徐集孙

呢喃不听一年余,又见**向竹庐。

翻笑人间湖海客,重来仍占故巢居。

燕子 ] 武衍

燕子搀风入画楹,不知人傍绿窗行。

香泥惊落忽飞去,却向桐华顶上鸣。

“小桃初谢时,双燕恰来时”,由此可见古诗词中描写燕子的诗词很多。

说起写燕子的诗,当然不能不提南宋词人史达祖的《双双燕·咏燕》,愚以为其为咏燕的代表作: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芳径。芹泥雨润。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

 

4.jpg

 

这首词写作上颇有特色,全词通篇不见“燕”字,而句句写燕,极妍尽态,神形毕肖。而又不觉繁复。这首词是有所寄托的。词人描写这双双燕,是意在言先地放在红楼清冷、思妇伤春的环境中来写的,是用双燕子形影不离的美满生活,暗喻思妇“画栏独凭”的寂寞生活相对照;接着又极写双燕子尽情游赏大自然的美好风光,暗暗与思妇“愁损翠黛双蛾”的命运相对照。

从上述分析中可见一个现象:“咏燕”大抵与春思有关,离愁别绪的思念自然会盼望双燕同飞。在《双双燕·咏燕》中,词人对燕子那种自由、愉快、美满的生活的描写,是隐含着某种人生的感慨与寄托的。这种写法,打破宋词题材结构以写人为主体的常规,而以写燕为主,写人为宾;写红楼思妇的愁苦,只是为了反衬双燕的美满生活,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读者会从燕的幸福想到人的悲剧,不过词人有意留给读者自己去体会罢了。写燕子与人的对照互喻又粘连相接,不即不离,确是咏燕词的绝境。这种写法,因为多了一层曲折而饶有韵味,能更含蓄更深沉地反映人生,真是别出心裁。

唐代诗人权德舆的《二月二十七日社兼春分端居有怀简所思者》中写道:清昼开帘坐,风光处处生。看花诗思发,对酒客愁轻。社日**燕,春分百啭莺。所思终不见,还是一含情。这一天恰逢春分节气,诗人清早起来,开帘独坐,展望室外,满眼春光。看见春花,诗思兴发,对酒遣兴,聊慰客愁。再见到双燕翻飞,黄莺百啭,不由得想到思念的人终究未见,只得借此诗以寄托情怀。

有的诗人写燕子并不是单纯的写燕子,往往借咏燕抒发身世之感,如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燕子来舟中作》: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杜甫诗一开始就点明“湖南为客动经春”,接着又以燕子衔泥筑巢来形象地描绘春天的景象,引出所咏的对象──燕子。接着诗人向燕子发问:旧时你入我故园之中曾经认识了我这主人,如今又逢春社之日回来,小燕儿,你竟远远地看着我,莫非你也在疑惑主人为什么变成这么孤独,这么衰老?为什么在孤舟中漂流?

 

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