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赞誉青年是太阳


毛泽东赞誉青年是太阳,而作为上山下乡运动主角的知青,受过磨难,因此,他们是一代放射特别光芒的太阳。
习仲勋同志说过:“从动乱中走过来的一代青年,受到过毒害和创伤,也得到了其他时期所得不到的磨炼。”这里他讲了两个方面的结果,即伤害和磨炼。
知青们在政治上受极左思潮的毒害,正如报告文学家徐迟所言:“文革把正直的人改变成了政治的人。”例如1974年春,“批林批孔”运动蓬勃开展,《人民日报》出现了“坚决打退资产阶级右倾翻案回潮”的大黑标题。黄帅、张铁生、白启娴等“英雄人物”粉墨登场。内蒙古兵团知青王亚卓很正直地给黄帅写了批评信,不料却遭到了席卷整个内蒙古兵团的批斗。许多知青不理解,只好昧着良心参加了批斗会。
生活上,许多知青长期不能自给,在口粮、住房、医疗等方面存在一系列困难。另外,知青受到歧视、打击和污辱的事也时有发生,黑龙江兵团二师十六团团长和参谋长合伙奸污几十名女知青就是一例。周总理很气愤的说:“这不是我们的团长,是国民党的团长”,这两名罪犯后被枪毙。
学习上,知青完全被耽搁,使我国的教育和人才培养出现了断链。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开始后,大部分青年到了农村、边疆,有的地区因初中毕业生全部上山下乡,停办了高中,一些地方,大批在校的初、高中一、二年级学生,也随毕业生到农村去安家落户了。当时全国又盛行“读书无用”“读书吃亏”的思想,许多学生丧失了学习积极性,大部分知青的文化程度至多相当于初中毕业生。
但是,知青们在伤害的血泪中也受到了磨炼。政治上,他们成熟了,分析、解决问题的立足点高了、眼光远了;生活上,他们为人处事老练多了,“自立、自强”成了他们生活的座右铭;学习上,他们很惋惜逝去的时光,十分珍惜返城后的学习时光,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成绩。例如:在八十年代中期,美国哈佛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中属于“知青型”的就近一半,至于在新时期文学史上,知青作家更是崭露头角。
因此,知青们对自己这段经历十分珍视和难忘,原内蒙兵团一位北京知青说:“我对上山下乡这条道路一点也不后悔。只有在这条道路上,我才体会到了劳动人民脸上皱纹里的艰辛,才知道他们肚里装的是什么。也正是在这条道路上,我由一个骄傲自负的中学生锻炼成为一个自愿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老农工,我认为上山下乡政策是符合中国国情的。”1989年11月5日,原内蒙兵团2师12团的北京籍知青欢聚劳动人民文化宫,共同回首往事,尽管他们对生产建设兵团的功过是非有争议,但是他们永远忘不了那段充满血泪、却不畏艰苦的拼搏岁月。
30年前“文革”中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不能简单地因彻底否定“文革”而遭否定,也不能因为知青上山下乡不是“文革”的产物而得出应继续坚持这种做法的论点。
作为“文革”主帅的毛泽东在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中扮演了总导演、总设计师的角色,尽管他在后来感到了运动中存在许多问题,但终因力不从心,未能统筹安排、解决问题,致使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以悲剧告终。
作为这场运动主角的2000万知青们,在这场运动中受到伤害,同时也得到了磨炼,上山下乡成了他们血泪浸泡、永不磨灭的记忆。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后果是不幸的,它给国家、社会、农村、知青诸方面带来不满意。
单一的经济体制不能解决劳动就业问题,才使上山下乡不得不出台。
历史如烟云般逝去,历史也如金石镂刻般长存。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已成了历史,但它留下的思索、史训却永远成不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