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索卫生事业管理学的发展脉络


  

  (一)初创时期(1949—1965年)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曾开设过卫生行政学课程,后来又从苏联引进了保健组织学,还建立了卫生干部进修学院,以保健组织学为业务主课,轮训各级卫生行政干部。50年代末,中国卫生管理学的教育和科研队伍已初具规模,编写了相关教材。在原卫生部领导下,保健组织专业人员和卫生行政部门相结合,选择若干基地进行调查研究,进行现场试验,结合防病治病,开展医、教、研活动,探索中国卫生管理的客观规律。

  (二)停顿时期(1966—1977年)

  “文化大革命”中,许多机构被撤销,学术刊物被停办,医学院校被关闭、下放,医学科研工作被中断,卫生管理学科的发展也基本处于停顿状态。

  (三)发展时期(1978以后)

  1978年,原卫生部决定在《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设立《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分卷。1981—1985年,原卫生部按大区创办了7个卫生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分别设在北京医科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公共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现为哈尔滨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上海医科大学(现为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西安医科大学(现为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华西医科大学(现在四川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同济医科大学(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医药卫生管理学院);在安徽医科大学设立了全国农村卫生管理干部培训基地;在全国支持建立了5所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包括黑龙江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吉林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河南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在许多省份恢复或新建了卫生干部进修学院。

  1985年以来,全国有一批高等医学院校,如安徽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潍坊医学院、遵义医科大学(原遵义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等院校相继设置了卫生管理系,开办了卫生管理等专业,开展了卫生管理专业学历教育,培养“懂管理的卫生事业管理人才”,毕业后授予医学学位。1998年以后,根据教育部的专业目录调整,各高校卫生管理专业归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成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下设的一个方向,培养“懂医的卫生事业管理人才”,毕业后授予管理学学位。目前,很多高校的卫生事业管理学历教育已经形成了包括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四个层次的教育体系,例如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这些高校及其相关学院在培养卫生事业管理人才、优化卫生事业管理制度、推动卫生事业发展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综上分析,尽管均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科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不同于综合性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也不同于其他专业性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个“特殊化”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其学科是卫生事业管理学。从卫生事业管理学角度分析医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才能抓住其本质,架构起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卫生事业管理学是研究卫生事业管理知、道、法、术、器的学科体系,所以医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的是卫生事业管理知识,“悟”的是卫生事业管理理论,“明”的是卫生事业管理制度,“习”的是卫生事业管理技能,“配”的是卫生事业管理器物。交叉性是卫生事业管理学的根本特点,所以医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要专门地学习卫生事业管理学,而且要系统学习自然科学方法、医学知识、医学社会科学理论,然后在此基础上全面掌握卫生管理的知、道、法、术、器。这是医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习的根本思想。我国的卫生事业管理学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初创时期(1949—1965年)、停顿时期(1966—1977年)、发展时期(1978以后),目前医科院校的卫生管理学历教育已经形成了包括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四个层次的教育体系,这些医科院校及其相关学院在培养卫生事业管理人才、优化卫生事业管理制度、推动卫生事业发展上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