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札记· 连载62


  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欲,大者宜为下。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提出了国与国之间如何相处,尤其是大国要柔静、处下,内在的道理即前面所说的“弱者道之用”。

  “大邦者下流”,是说大的国家要有谦卑的态度,这为下文的论述做好了铺垫。下流,是水流到低洼处。正像老子在第八章说的“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大国的治理者应该有处下品质。老子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也是因为有相对应的现象,当时的社会上,诸侯割据,纷争不断,有的大邦恃强凌弱,有的小邦趋炎附势,需要补一下恒静处下以民为本的课。

  “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是说天下的雌柔之地是容纳天下百川交汇的地方,坚守雌柔之地保持平静心态胜过雄强,所以要始终处在雌柔平静的位置。牝,雌性;牡,雄性。柔能胜强,原因就在于它恒静安然处在低洼的地方。老子也讲过“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洼则盈”,“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处下,恒静,是一种状态,是对“道”的遵循,而不是无原则的低三下四。根据老子的辩证法,“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因此,大国治理者,应该“知其雄守其雌”,像深谷那样容纳万物,向水流那样善于处下,保持常德不离。

  “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联系春秋末期日益激烈的诸侯国关系,老子在这里从“道”的高度提出了如何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政治主张。老子说,大国对待小国持谦让处下的态度才能取得小国的信任,小国对待大国也要持谦让处下的态度才能取得大国的信任。无论大国还是小国,都要恒静下来遵循“道”的法则,相互尊重,平等相待,谦让处下才能使自己安泰。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人事人”,是说大国用谦让处下的姿态取得小国的信任也好,小国用谦让处下的姿态取得大国的信任也好,无非是大国想兼畜小国,小国也想依赖大国。老子的话入木三分,何其尖锐!然而,天下大势,总是分分合合,人类社会在长期的自然融合的过程中从氏族部落发展到了诸侯邦国时代。这个过程中,无论大邦小国,都应“执大象”,才能“天下往”,才能“往而不害安平太”,如果“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如果“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独见其不得已”。执大象,遵循自然法则,利万物而不争,弱者道之用。

  “夫两者各得其欲,大者宜为下”,老子在这里说,大国小国都持谦让处下、平和恒静的态度,相互尊重,平等相待,自然也就各得其欲,然而老子特别强调,大国更应该谦和、恒静、处下。

  根据老子关于大邦小国之间要相互处下各得其欲的理论,再联系老子一再强调的道生万物、以道莅天下、不以兵强天下的理论,似乎大邦小国的治理者都应当来个思维方式、意识观念的根本转变:其一,天地造化万物,万物兴作并存,相互联系,永恒发展,当若啬早服,逐步建立稳固的以道临天下的秩序;其二,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人为本天经地义;天下者,又是天下人之天下,人类同居相邻,当效法自然法则,相互守望,共同命运;其三,大邦小国阶段,摒弃对抗思维,不再以兵逞强,而把精力、资源用于相互补充共同发展;其四,大邦小国,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各得其欲,一切顺其自然,尤其大者宜为下。

  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如果想要取得别人的拥护,那就一定要为别人着想,而不是时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同样,一个国家如果想成为天下的榜样,也应该谦让恒静甘于处下,具有包容仁慈的胸怀,首先把全天下的利益放在首位,而不是一切利益自己优先,更不能为了谋取本国利益而违背道义倚强凌弱。根据自然法则和老子关于大邦小国关系的理论,大邦小邦应该是平等的,应相互尊重,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合作共赢,两者各得其欲;如果动辄对抗,恃强凌弱,相互欺诈,单边主义,那就背离了自然法则,谁都不能独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