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金钱之间的微妙关系(4月7日)


人与金钱之间的微妙关系(47日)

 

电影《西虹市首富》最后的桥段很耐人寻味,当一对拥有难以想象的巨额财富的夫妻想要把财产“裸捐”的时候,却发现所养育的下一代是难以避免的“吸金怪兽”,最终留下的是基于感性的裸捐决定在面向现实问题的理性的捐多少的矛盾,这是我们每个人都不能不去面对的。富豪尚且如此,我们普通的芸芸众生呢?人为什么想赚钱呢?赚了钱之后又会怎么做呢?这永远是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残酷取舍问题!

 

想赚钱的动力或者迫于现实生活的压力或者源于对未得到的贪婪,或者是进取心或者是想实现梦想,或者是让自己看上去不落伍,或者是证明自己的能力给别人看,让别人看自己的眼光可以少一些悲悯,多一些赞许。

但是残酷的现实是:绝大部分人是不能成功地赚到钱的,那么那些侥幸赚到钱的人,也会再分流,他们想持续成功,把自己的财富量级不断提升,打造成功者的现象,融入成功者的圈层,得到更多的资讯,捕捉更好的机会,让自己赚到更多的钱。

不管自身心态是残酷还是仁慈,绝大部分人的进取心,其实都是在让自己的位置从韭菜变成镰刀,或者是试图拯救“韭菜”,让他们不至于永远成为悲惨的韭菜,至少可以摆脱永远被宰割的命运。

但是其实绝大部分人在追求更高财富的过程中,是没有办法留住既得利益的,因为强中自有强中手,绝大部分想要变成镰刀的人,总是会被更高明的人割了韭菜,所以总是会有三股力量,一股是向上的攀升,一股是向下的扎根,一股是向外延展蔓延。

 

我们把一切抗争都美其名曰面对现实与“进取心”。进取心固然可贵,但接地气更为难得!服务于比我们自身更需要帮助的人,你自然会得到轻松赚钱的机会。但是当数字化金融和攀比型消费结合,我们便陷入痛苦挣扎中难以自拔。遗憾的是,我们每个人都身处这个痛苦的时代中,只有从那个无奈的漩涡中走出来,才会有切肤之痛,回头想想又何必!

 

我们所面临的一切问题都需要用钱来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都可以用钱来解决,而且随着自己所处的圈层,自己所面向的人,自己所处的年龄阶段以及所涉及的社交网络,我们解决问题所需要动用的“代价”越来越高。教育医疗、婚恋情感、生儿育女、养老等等莫不如此。

有越来越多的论调,说不要指望养儿防老,而是必须“防儿”才能更好地“养老”,而且舆论的主要基调是越来越反对老人跟已婚子女生活在一起,他们认为老人在有生之年花光自己的所有积蓄,用光自己的所有资产,做到财富的归零,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从理性角度,这种及时消费的论调自然有一定的现实支撑,但是其本质不过是重商主义针对孩子和女人之后,面向老人群体的延伸罢了,最终注定会割裂老人与子女之间彼此依托的关系。

在春宝看来,这种倡导老人“及时消费”的论调是反人伦道德的,而且几乎会成为压垮中国社会的最后一根稻草,其实有更为难以割舍的情怀因素没有考虑进去,就是人的成就并不单纯是此生无所追求,而是被这个世界、被后人惦记,否则便是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的蝼蚁和尘埃,但是我们必然是要有更为高远的追求,我们希望能做到在短暂的生命结束之后,依然有更重要的东西留下来,被人铭记供人传承。

 

春宝不止一次在文章中提到“向死而生”的话题。

有人说:人这辈子一共会死三次。第一次是当心脏停止跳动,从生物的角度来说就是死了;第二次是在葬礼上,所认识的人都来祭奠,就意味着在社会上的地位就死了;第三次是在最后一个记得自己的人死后,那就真的死了,姑且认为是影响力的消亡。春宝认为,我们没有办法去决定前边的两个,从生物角度和从社会意义上的生命,唯一可以影响的就是最后的影响力的消亡。

多做于别人有意义的事情,多做于别人有启发的事情,多做于别人不会后悔的事情,多做让别人称颂的事情,多留下理性思考的成果,如此可以尽量延缓我们的影响力消亡的速度,这也可以让我们获得向死而生的勇气。

有一种幸福在中国叫“善终”,也是人生幸福的最高境界,说的是明知道自己来日无多,都会妥善安排自己的生活与身后之事,从容面对的那种“向死而生”的境界。当你明白了生与死的关系,因而能勇敢地面对死亡,积极地生活。当你明白了一切终究会失去,对自己最好的补偿,是在失去之前好好享受,好好珍惜,做真正有意义的事,而不是做钱财数字的搬运工和临时管理者。

 

我们需要有基本的追求,有自己的影响力,有绵延于后世的意义和价值。我们需要有相应的东西,可以被传承,而不至于我们的灵魂并没有随着生命的消亡,社会性的消亡而消亡。我们有值得别人歌颂的东西,我们的某种精神会永存。——这才是向死而生的真谛!

 

贾春宝

202147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