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札记· 连载44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从最柔和看不见的事物的转化,讲了无为之益。启示人们要处之以柔,希望治理者施行无为而治。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是说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驰骋天下成为最坚硬的东西;空虚无形之物能自由进入任何有间隙的地方。什么是至柔之物?是水。水任何时候都泰然自若、无欲无求,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甚至抽刀断水水更流,毫无反抗。从水的至柔至弱的角度,老子曾说水的特性是“几于道”。但是柔能克刚,弱能胜强,水又是最能攻坚的,能水滴石穿,能穿山越岭,能载舟覆舟。只要有缝隙,水就没有到不了的地方,也成为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源泉。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是说老子自己从水的柔性中悟出了“无为”的益处,悟出了施行不言之教无为而治的益处。但是,对不言之教无为之益的道理,天下却很少有人能认识到。这是老子发自内心的感慨和体会。

  从不可知的宇宙洪荒年代开始,水就凭着自己的柔性攻无不克,所到之处形成江河、湖泊、沼泽、深潭、大海、大洋,也成为万物的生存之源,水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是它却十分谦逊,处众人之所恶,时刻表现出无为、素朴、默然的柔和状态,连专业治水的大禹也只好顺着它的秉性。

  老子一以贯之的赞美水的品质,一是是因为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二是水至柔,却驰骋天下之至坚。儒家的孔子也说“智者若水,也说过“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可以覆舟”;释家则“善心如水”。后人还以流水不腐告诉人们要经常运动,以饮水思源的道理告诉人们不要忘本,以高山流水比作知音,以行云流水比作洒脱自然。老子在这里是继第八章阐述水利万物而不争之后,再次阐述水的以柔克刚的一面。

  现实生活中,硬碰硬两伤、柔能克刚的事例时常发生,所以应“为无为而无不为”。人如果能够心静如水,利万物而不争,也许就不会去争名夺利了,自然也就没了许多痛苦。社会中,老百姓是最普通柔弱的群体,而社会正是在百姓的推动下向前发展,水可以载舟亦可覆舟,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社会治理,基层是最薄弱的环节,看似无碍大局,却是最重要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往往就蕴藏在那些不起眼的柔弱之中。这种深刻的辩证智慧值得所有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