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六届三次理事会议会议纪要


       2013118日,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六届三次理事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侨联主席、中国华侨历史学会会长林军作学会工作报告,中国侨联副主席、学会常务副会长李卓彬主持会议,学会副会长林明江、方雄普、龙登高、吴小安、张应龙、赵红英,学会顾问林兆枢、庄炎林、朱添华、周南京、梁英明、丘立本、巫乐华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理事和中国侨联机关各部门负责人共计八十余人出席了会议。

  会议首先由林军作工作报告。林军会长的工作报告回顾总结了学会过去一年的工作与成就。

  一是编辑出版工作成果丰硕。首部 《中国侨联年鉴》 付梓出版;侨史工程” 继推出首部 《贵州侨史》 后,《浙江侨史》 将于近期出版, 《缅甸华侨史》 计划于今年完成;自 2005 年开始启动《中国华侨历史学会文库》 以来,已相继出版 24 集,最近又先后推出 《文库》 之二十六 《旅俄华侨纪念馆史料汇编》,之二十七 《荆山楚水系侨心》,之二十八 《安徽归侨口述录》;作为学会、侨研所品牌之一的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杂志,2012 年首次入选北京大学图书馆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同时继续入选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核心期刊,刊物封面设计改版,更具学术期刊风格;继 2011 年首次编发 《侨史研究动态专报》 以来,共编发 《侨史研究动态专报》20 余期;学会秘书处编辑出版了 《十一五期间涉侨政策法规选编》,组织力量翻译了《2011 年世界移民报告》;整理并印制了 《中国华侨历史学会会员通讯录》。学会的各位理事也取得了很多社会影响大、学术价值高的研究成果,比如 《世界侨情报告》、 《中国侨资企业发展年度报告( 2010-2011)》、《中国新侨发展研究报告》、 《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 》、《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国际移民报告》 等。

  二是积极举办各类学术讲座。以历史学会和侨研所名义精心打造的 “中国侨联华侨华人研究系列讲座,去年先后邀请了外交部创新实践委员会孙显宇参赞做中国海外领事保护问题讲座,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任贵祥研究员主讲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及胡锦涛总书记的侨务理论述评,中国侨联副主席乔卫同志做了 “关于做好侨联工作的几点思考” 的讲座;与北京大学联合举办华侨华人研究系列讲座,广泛邀请国内外华侨华人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来华讲座,如日本三尾裕子教授、马来亚大学黄子坚教授等。

  三是举办和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学会与清华大学联合举办华商论坛;与五邑大学共同举办 “国际移民与侨乡” 研讨会;参加广州 “和谐与共赢:国家软实力及华侨华人的作用” 国际学术研讨会、海峡论坛———两岸侨联和平发展论坛、清华大学 “北美华人学者论坛、北京市侨联主办的 “华侨华人与中华文化论坛、加拿大 “第五届海外华人研究与文献收藏机构国际会议” 及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双年会等。

  四是积极接待学者来访。侨研所作为学会秘书处,先后接待了印尼学者陈良玉,香港学者陈希贤、陈仲德等人进行座谈交流;接待印尼 《生活报》 纪念丛书编委会来访等。

  林军会长在报告中指出了学会今年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在新的一年里,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的工作思路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抓住机遇,明确定位,增强服务意识,发挥协调作用,打造学术交流品牌,拓展学术研究阵地,建设研究人才队伍,坚持强化侨史研究与深化现实侨情研究并重,进一步凝聚学会的专家学者,团结地方侨史学会,共同开创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的新局面。具体有以下三方面的工作目标。

  一是建立研究体系。完善课题管理机制,做好下一届课题发布工作,力争借助中国侨联课题这一平台,形成具有中国国情特色的侨务、侨情、侨史体系;

  其次,推进侨史工程,建立国别、省别侨史体系,初步形成国内地方侨史,海外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侨史相结合的史志体系;

  第三,开展侨乡研究,深入把握县级、乡级侨情,建立起县、乡级侨史研究体系。

  二是加大编辑出版力度,扩大品牌影响力。

  首先,编辑出版 2013 中国侨联年鉴》,总结、归类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这些年来所刊登的文章,编辑出版 《华侨华人研究专题文集》,同时争取国家社科基金对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杂志的专项经费支持。继续大力推进 “侨史工程” 的编纂出版工作,出版发行 《浙江华侨史》、 《四川华人研究史集》。

  其次,支持新的研究成果,今年将重新修订出版 《华侨史概要》,撰写 《中国华侨农场史》,出版 2011世界移民报告》。

  三是与国内高校及科研机构继续开展深度合作,如与五邑大学联合开展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 “侨批文书整理与研究,与暨南大学合作召开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组织力量参加世界海外华人研究学会第八届国际会议,在海峡论坛期间与台湾侨史学界联合举办学术研讨会;拟以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杂志为载体,牵头召开一次相关专业期刊合作与交流研讨会。

  会议第二项议程是增补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和副会长。本次会议采用通讯和现场表决相结合的方式,增选广东省侨联副主席、广东省华侨历史学会会长李崴为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副会长,增选福建省侨联副主席、福建省华侨历史学会会长谢小建为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

  会议第三项议程是邀请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主任吴小安、五邑大学副校长张国雄作学术报告。

  吴小安教授报告的题目是 “新形势下侨史学会的机遇与挑战:一位学者的观察与思考,他从侨史学会的定位、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侨情的变化、华侨华人研究以及侨史学会的发展机遇五个方面展开。他指出,侨史学会作为具有三十多年历史的全国性团体,有独一无二的平台和架构,在中国崛起、十八大提出创新和转型的新形势下,侨史学会也处在战略节点上,面临着侨情在港澳台、东南亚和北美三大空间区域内的变迁,以及华侨华人和新移民在时间上的身份转变,华侨华人的国内研究如何赶超国外学者,承前启后、弥补断层,处理好基础研究与政策研究的关系,值得思考,而侨史学会背靠侨联,面向学界,可以依托更多资源,不断创新发展。

  张国雄教授作了题为 “侨乡文化形态与侨乡文化价值” 的报告,他首先明确了侨乡的定义,其次指出泉、漳、厦侨乡,潮汕侨乡,五邑侨乡和梅州侨乡这四大著名侨乡,它们传统文化的底色以及接受的外来文化类型都有差别,并将此归结为 “同质文化交流”  “异质文化交流” 两大类。

  张教授还从侨乡的文化价值、学术价值、文化产业价值、扩宽侨联工作领域四方面谈了侨乡的文化价值,他认为,要提高侨乡文化作为侨联工作资源的认识,侨联应主动参与到侨乡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利用侨乡文化资源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工作中去。

  与会代表们纷纷表示,这次会议切实贯彻落实了中央的 “八项规定,高效、精简,内容非常充实。林军会长的报告引起与会者的强烈反响,代表们认为报告高屋建瓴,提出了许多新一年的工作构想,使大家对学会的美好未来充满信心。两位学者的学术报告也得到代表们的肯定,它们各有侧重,既有对侨史学会发展的总体思考,也有具体的学术研究成果展示。

 

20131

 

 

 

 

     

 1

 100007

 稿hqhrlsyj@163.com

010-64018843  010-84031692

 

 CSSCI

 AM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