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潭日记133:不遇之遇


 琥珀潭日记133:不遇之遇

晏弘

提起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不得不说及齐国创办的世界上第一所官办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学宫建立于齐桓公,兴盛于齐宣王,学子中受上大夫称号的的有七十六人。“性恶论”掌门人荀子自是元老,曾经三任学宫最高领导祭酒,“性善论”掌门人孟子长住稷下三十余年,学子们不仕而议政论政之风蔚然。当是时,孟子二进稷下,意气风发,与众弟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一身浩然正气,欲以“民为贵”思想推行于天下,付诸实践在即。

齐宣王称孤道寡,欲励精图治,却好谀好名,甚爱排场,喜声乐,尤吹竽,三百人合奏,所以有南郭处士滥竽充数。孟子几次三番向齐宣王进言说政:有过即改,可比周公。齐宣王在孟子面前毫不隐讳地说:“寡人有疾”,一好逞强,二好钱财,三好美色,孟子因势利导,顺着说道,好逞强时,顾全大局,心系家国情怀,屈伸自如;好钱财时,心念天下尚有人忍饥挨饿;好美色时,心想天下尚有人鳏寡孤独。孟子意在说服齐宣王一改霸道为王道,齐宣王虽一时领会,但并未听从付诸行动,兵败燕国后感叹:“吾甚惭于孟子!”孟子何尝不扼腕叹息:“吾不遇于王矣!”

孟子离开齐宣王时,齐宣王托人带话挽留他,许诺在都城中给孟子新盖一座豪宅,以优厚的俸禄供养他的学生们,如此使得孟子的贤者风范给士大夫与国人树立了楷模。

孟子知道齐宣王不愿施行仁政,只不过想把他当做招牌竖起来,“久于齐,非我志也”,但心有戚戚地说,我不远千里来见齐宣王,是我所愿,不得赏识而离开,非我所愿,是不得已而为之!我住了三天才离开昼地,度日如年,就是希望齐宣王能有所改变。齐宣王如能改变,就会来请我回去,但他并没有来追赶我,我才有了不如归去的想法。我这样做,怎么会是背弃齐宣王呢?齐宣王如果懂我用我,岂止让齐国的人民安居乐业?全天下的人民都能安居乐业!我愿齐宣王心有所变,每天盼望着。难道向国君进谏不被接受,动辄发怒,怨恨失意形于色,卷起铺盖拍拍屁股一溜烟?难道我就像这样鼠目寸光的小人吗?

孟子与弟子促膝谈心,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一句舍我其谁,孟子之自负,可见一斑。 

孟子的仁政思想,被人讥斥为迂阔,孟子到处碰壁,却没有气馁,反而力论仁政无敌。孟子周游列国,不遇明君,思想无法实行,岁月蹉跎,老来退居讲学,与弟子“序《诗》《书》,述仲尼(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有许多警世格言,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民贵君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一段励志之语千古传诵:“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的这些思想如同日月照耀了后人,万古常新。

千里马奋蹄日行千里跋山涉水,为报伯乐慧眼之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报刘备三顾茅庐知遇之恩。古来士为知己者死,报伯乐之情,报知遇之恩,千载之下,高山景行,仰止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