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云南(5):会泽·白雾村
2021-01-20
上午去娜姑镇。
西出会泽县城,上山。新修的沥青路,划线还是清清楚楚的。十七八公里,到山脊。一块平台,有新建的观景廊道,正对着下面巨大的娜姑坝子。坝子中间是切成一块一块的稻田,山脚是白墙黑瓦的村舍。春天和秋天,应该更美一些吧。听说,三四月份看油菜花是娜姑的一道风景。现在只能看灌水的稻田,也很壮观。有岔道往左下山,有新修的牌坊,上书“白雾村”。一侧有介绍牌,讲白雾村的历史。
东川和会泽一带产铜,明清时期一度成为铜币的主要产地。会泽一带冶炼的铜制品运往北京,娜姑镇及白雾村是重要的中转站;从这里经陆路运输到金沙江,再经水路运输出去。清朝时期,白雾村曾经非常繁荣。全国很多地方的商人云集于此,挖矿山,办铜厂,开饭馆,搞赌场……现在还留下很多文物古迹。
从牌坊往里走,两公里左右到达白雾村。村子在坝子东头的山脚,坐落在山坡上。游客中心在村子北边的高台之上,没有人值守,免费停车。从游客中心往下一百来米,青石板的巷道,光溜溜的,泛着蓝光,路边有古树,上面长着青苔。
前面一个小广场,似乎是村子的中心。南侧是个大戏台,跟我们前些年在沙溪寺登村看到的一样。单檐歇山顶,翘屋脊,缓坡顶。二层的全木结构建筑,戏台就在楼上。戏台一侧挂着“电子商务协会”的牌子,估计现在是有了双重的功能。
戏台前面是小广场,也是观戏的场地。正对着的高台之上,有“财神庙”。古代文化中,戏是唱给神仙看的,所以戏台总是对着神庙。这座财神庙也叫“云南会馆”。以庙为会馆,或者借建馆修庙,或者将会馆建在庙里,是一种普遍的做法。江西会馆通常叫做“万寿宫”,福建会馆通常跟“妈祖庙”或者“天后宫”建在一起。上台阶,进大门,迎面是财神大殿。里面供奉着三尊神像。正中是关公,右手持着《春秋》。关公左侧黑脸的神像,有牌子写着武财神赵公明,关公右手文人模样的神像,有牌子写着文财神比干。估计赵公明和比干的牌子放反了,我在别的寺庙看到的赵公明,是白面书生的形象。
从广场往西几十米,有青石小巷,里面有“通海会馆”。该会馆由通海商人陈氏出资修建,既是会馆,也是家庙,也是家族学堂即私塾。通海会馆也叫“太阳宫”。门关着,看不了。
从广场往东,一排老房子,黑瓦顶,土基墙,前面是木板壁,门两侧还有木板的柜台。可见这里曾经商业繁荣,家家户户都做生意。门前有石砌的水沟,有溪水从山上流下。
街道上干干净净的。空气清新,阳光灿烂。有老人坐在水沟边的石板上晒太阳,抽烟锅,聊闲天;有孩子是水边戏水,打闹,玩乐。
今天是赶集的日子,周边的村民背着山货过来,就摆在石板路边出售。玉米,土豆,大米,花生,板栗,葛根,蔬菜,水果……买了两斤板栗,才6元一斤。又大个,又饱满,味道鲜美。
街道北侧有“三圣宫”,又叫“文庙”。斗拱飞檐的山门,全木结构,精雕细琢。两侧小木屋,也有伸出的柜台。过门楼,上台阶,有泮池,有状元桥。状元桥那头,有二层的重檐斗拱的木楼,主色调是银灰和浅绿,飞檐深出,雕饰精美,气象万端。这是“奎楼”,是座门楼。里面的院子,才是“三圣宫”的主体。院子里有高台,高台两侧有古柏。古木参天,气氛森然,有些凉荫荫的。正殿供奉着关公,左手拿着“春秋”。先前在财神殿看到的关公,是右手拿着《春秋》。如果关公不是左撇子的话,应该左手持书才对。
关公的左边有孔子像,这可算是文庙中的“文庙”元素。没有大成殿,没有先师殿,而且孔子还仅仅是关公的配角。主殿左右还有两座小院,一座是财神殿,一座是观音殿。一位三四十岁的道姑打扮的女子,在用手机说话。
出门时候还是不清楚,什么叫“三圣宫”呢?有哪三位神圣呢?
出门往东,有德胜桥。只是三米宽四米长的石板桥,很有些年头了,桥面和护栏的石板都磨得光溜溜的。几位老人坐在护栏石板上,抽着烟,说着话。进入一条小巷,有湖广会馆,“禹王宫”,“福寿寺”,都关着门。
又折回到村西头,路侧有“陈家大院”。上台阶,进入一座小院,像是门房。再穿过一道门,进入大院。两层的跑马楼,全木结构,涂着土红色的油漆。东南西北四面合围,每面三间房。都空着。这座院子建于1945年,房主是当时的团首,应该是地方武装的头目。整个院子保持非常完好,可以正常使用。
白雾村还有一座天主教堂的,找了一会儿没找到,就放弃了。
沿半山的乡村公路继续往西四五公里,到达娜姑镇。今天是娜姑的赶集日,很是热闹。我原先以为娜姑也有古建筑的,其实不然。娜姑的古建筑集中在白雾村。
乡村集市很热闹,商品很丰富,有些很特别,是我之前没见过的。比如像苤蓝其实又不是苤蓝的植物,又有些像萝卜,却是圆圆的。一问才知是蔓菁。买了些蔓菁,葛根,板栗,地瓜,都很便宜,就跟送的一样。
又返回会泽吃午饭。
下午五点之前回到昆明,五天的旅程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