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520寓意“我爱你”。
东湖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用一场特殊的活动,表达“我爱你”。
当天,光谷聘请了24位“体验官”,由企业家、创业者、园区白领、社区居民等组成,以挑剔的眼光为光谷政务服务挑刺。
光谷甘当“店小二”,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科技创新的土壤肥力,让数万家科技企业在这里,成长为瞪羚,蜕变为金种子,晋级为小巨人、隐形冠军或者“独角兽”。
世界光谷,将影响全球产业。其能量引擎在于,这里已经培育出人才森林,有辐射力强大的千亿级产业链,还有鼓励创新、支持转化的众多企业成长孵化空间与技术转化加速器。
一所大学与一条大道的互动赋能,将续写光谷的传奇。越来越多的光谷力量,加入到这场造梦之旅。
01
智力输出与产业创新,华科与光谷好似一对CP。
5月14日,位于东湖高新区的湖北光谷实验室,宣布了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和学术委员会名单。
值得关注的是,担任光电器件与集成、激光技术与装备、生物医学影像装备等四大研究方向首席科学家的5名院士名单中,至少有3名来自于华中科技大学,或者在该校任教过。
华科为光谷的科技创新、产业腾飞,持续担当着智力引擎。回看历史,华科始终与光谷一路相伴、唇齿相依、紧密相连,华科之于光谷,犹如斯坦福大学之于硅谷。
70多年前,当华科前身华中工学院的第一任校长查谦,为这所高校在喻家山下画了一个7000亩的小圈时,自然不知道光谷的518平方公里的大圈,会将华科纳入之中。
它们之间的互动,不仅是大圈套小圈,而是华科与光谷共生共荣,光谷因华科而生而兴,迅速成为人才高地、创新高地、产业高地。
华科也在建设服务光谷的过程中得到快速发展,光电学科已成为国际一流全国排名第一的A+学科,是光谷壮大“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的智力引擎之一。
怎样才是智力引擎,或许华科新图书馆前“哗哗”的喷泉知道,人力和技术资源,就如同从中间向四周喷涌的水流那样,从华科输出到光谷,输出到各个产业创新领域:
第一批让激光产业从实验室里走出来的追光者,第一批下海当老板创业的高校老师,被誉为“大学生创业第一人”的李玲玲,率先提倡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并提议建设“中国光谷”的黄德修教授;
第一批登陆资本市场的光谷科技企业,第一批进行市场转化的科研成果,第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实验室,第一批帮助企业成长的产业孵化器……
可以说,华科,是光谷的产业生态链、创新生态链的重要源头,以科技人才森林种子库,先进科学技术原产地的角色,强力释放着它对中国光谷,对光谷科创大走廊的正能量。
不管光谷如何发展壮大,华科都是创业创新文化、技术和产业输出的源头之一。
为了光谷,华科今年又立了一个新Flag:将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和辐射功能,使东湖科学城成为大学进步的助推器、使大学成为东湖科学城的动力源。
02
从光谷“星河”广场往东,坐地铁2站路,便是关山口。在那里,华科南一门广场的领袖立像,右手挥舞状,朝着关山大道。或许是为这一条千亿产业大道的能量,点赞和肯定。
关山大道,原名关山一路,始建于1958年,是关山工业区修建的第一条道路,不足5公里。它长度虽短,却是光谷从一束光,蜕变为一片科技园区、一座创新之城、一条辐射武鄂黄黄咸科创大走廊的壮大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条街。
上世纪50年代,这里曾是一片农田,到上世纪80年代曾布有武重、长动等“武字头”重工业企业。
在12年前的12月8日,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国务院批复建设,成为继北京中关村后,我国第二个自主创新示范区。而它的起点,就在关山大道。
曾经,关山大道诞生了中国第一台汽轮发电机组、中国最早的电动打字机、汽车发动机,这里有中国第一个企业孵化器、第一家大学科技园,这里走出了东湖高新区一条创新之路。
如今的关山大道再次蜕变,汇聚了光谷80%以上的规模企业,创新企业超3000家,是武汉创新要素最密集的地方,营业收入达2000多亿元,从业人员达25万多人,第三产业占比庞大。其中,从事现代服务业人员达18万人左右,占光谷总人口的10%。
如今的关山大道又换新颜,道路两旁高楼林立,沿途有琨瑜国际中心、光谷软件园、保利时代中心、光谷新发展国际中心、光谷创意大厦,甚至不能满足日渐增多企业的需求……
路上车水马龙、沿路草木葱茏、夜景流光溢彩,高品质社区、创业基地、科技巨头成为主角,都市气质扑面而来。
关山大道见证了光谷的崛起,也见证了现代化武汉的转型。
关山大道从重到轻、从厂房到大厦、从第二产业迈向第三产业的故事,蕴含了人才与产业互动、华科与光谷互动的成功之道,也为光谷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根据“世界光谷”的规划,壮志满怀、信心十足的关山大道也立了一个Flag:
打造创新溯源地、世界一流的“光谷智道”,重点发展光电子信息、人工智能、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和数字经济与现代服务,预计2024年GDP达1000亿元,完成武汉首条千亿级“三产大道”目标。
03
自1988年创建以来,33年间举自主创新力,聚天下英才,建中国光谷。东湖高新区以占城市6%的面积创造了12.8%的GDP,不断提升武汉产业含“光”量。
根据数据显示,2020年光谷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01.85亿元,GDP总量及增幅、工业投资总量及增幅等7项核心经济指标居武汉第一。
同时,新增市场主体约2.5万户,总数近14.5万户;新增企业1.76万家,总数达10.3万家,占武汉18%。
能量愈强,责任越大。“十四五”开局之年,武汉产业经济的“优等生”光谷又被赋予新使命。内生型壮大后,必须外向型强大。
2月22日,《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发展战略规划》发布,这是光谷的未来战略。
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按照“一核一轴三带多组团”进行布局,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辐射带动武汉、鄂州、黄石、黄冈、咸宁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人才集聚,将串起电子信息、大健康、智能三大世界级产业。
建设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将支撑武汉市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引领带动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辐射湖北省全域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未来15年,光谷的发展方向,遵循于光谷科创大走廊延伸轨方向。武汉光谷与鄂州、黄石、黄冈等地的经济同兴、产业同链、生活同享,共同打造媲美硅谷的世界光谷。
如果这条科创大走廊,比作是一束从强光手电里射出的强光,其辐射方向已被锁定,而被照亮范围多远,被照亮时间多久,还是取决于能量原点“能力”的强弱。
这个能量的原点,可以被视作是光谷科创大走廊的“零公里”处。
光谷科创大走廊的“零公里”处,具体在哪里呢?从产业能力和发展定位来看,就位于千亿大道关山大道和珞喻路华中科技大学交会的T型功能区间。
04
在这个T型的头排位置,华润置地与葛洲坝地产联合开发的琨瑜国际中心,应时而生,恰逢其时。这片土地的周边,曾经孕育了光谷的第一代高新企业。
在繁华的支点上,项目携手国际顶尖团队,打造高约221米的、光谷未来的国际商务地标。
在外立面上,采用LOW-E双银玻璃幕墙。一层大堂,约500平米,层高约11米;大楼配置17部高速电梯,室内配有VRV空调系统与新风系统。该项目是关山大道上的品质写字楼标杆项目。
一栋写字楼的品质,更在小的细节:洗手间与停车场的品质。公共区域的洗手间,全部精装交付,采用国际一线品牌洁具。大楼配有约1948个智能化停车位,远超过甲级写字楼标准。
与光谷其他写字楼最大的不同是,这个项目拥有两大品质服务:
一是华润置地华中大区为公建产品提供的综合资产运营服务平台-润商无忧。
这套平台与运营体系,将为写字楼等公建产品提供全周期的一站式服务,为空间引入商办资源,提升资产价值。
其中的“润商务”,是专门为写字楼服务的运营体系,包括润空间、润联盟、润管家、润商论坛、润商私董会与润社群六大运营服务子品牌,这套体系一直在华润深圳总部的“春笋”-中国华润大厦等高端写字楼里提供服务。
在琨瑜国际中心,即将落地润商无忧体系中的会议中心、企业团建中心、企业服务中心和私董交流中心。
未来可为入驻企业提供包括商务出行、业务联动、活动策划、政策对接等企业发展服务以及企业团购、团建等员工关怀服务;
为办公人员提供从兴趣培养、知识赋能到员工关怀,给员工带来更丰富的商务8小时外的体验。
另一个是华润置地与润城新产业合作,在琨瑜国际中心的13层设立产业创新中心。
在华润与润城强强联合的基础上,引进知名高校、政府资源,为企业客户提供涵盖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和政策链于一体的创新服务,打造以琨瑜国际中心为载体,以润城产业创新中心为纽带,以政府众创空间为政策支持,以高校校外研发网点为智力发展引擎的公共服务平台。
为入驻企业提供从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售后、投融资、政策申报到企业纳税/社保等日常运营服务的各类支持,助力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壮大。
这两大软件服务,将引领光谷的办公率先从商务2.0升级至3.0时代,这是琨瑜国际中心与市场所有写字楼的最大不同之处,也是光谷的商务空间、创新创业空间对标世界光谷的探索与实践。
这里为未来的光谷企业成长,提供了一片肥沃的土壤。总部企业、科创企业、瞪羚企业,随之而来。等这些企业枝繁叶茂时,琨瑜国际中心,也就有可能成为光谷的新经济引擎。这也是琨瑜国际中心立下的Flag。
此前,在深圳、上海等城市,一栋写字楼的产业能力与总部经济价值,超过一个产业园。这种现象,也将在光谷上演。
5月30日上午9点30分,“千亿智道 始见琨瑜”琨瑜国际中心展厅开放暨世界光谷“科创+”产业论坛将举行。多位行业领军人物将在现场与大家分享对产业、区域与项目的观点。
[后记]
华科、关山大道,毫无疑问是光谷的两大引擎。
华科、关山大道,创造了光谷的过去30年荣耀,也将创造光谷未来30年的梦想。
离这两大引擎最近的,就是琨瑜国际中心。
这里有华科的智力大脑,关山大道的千亿产业与城市繁华,有光谷科创大走廊的未来布局;这里是承载着光谷创新创业“航母”的科创港,等到它们的泊岸;这里更像是华科门前的一棵梧桐树,只等凤凰来。
文|杨光华(地产写字人)